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写出下列符合要求的化学符号:
①2个氮原子_____;
②氯化铵的化学式_____;
③硝酸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_____;
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答案】2N NH4Cl Al2O3
【解析】
①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②氯化铵中铵根显+1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NH4Cl。
③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硝酸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可表示为:。
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它们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
故答案为:
①2N;②NH4Cl;③;④Al2O3。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 Na+或①_____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 ②_____ |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