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t1°C时三种物质中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将t2°C时A和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C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
D.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C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答案】B
【解析】
A、t1°C三种物质中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说法正确;
B、将t2°C时A和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C的溶液组成不变,相当于变成A的不饱和溶液,在t1°C时A是饱和溶液,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大于C,说法错误;
C、t2°C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A,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说法正确;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当A中含有少量C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说法正确;
故选:B。
【题目】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25.0g珍珠粉样品,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重复操作(杂质不参加反应),记录数据如下:
操作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剩余固体质量(g) | 21.6 | 19.2 | 16.2 | 16.2 |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g。
(2)求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
【题目】一个兴趣小组同学们在一起探究金属及金属矿物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 观察到的现象 |
①在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铜丝,充分作用。 | 无明显现象 |
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插入铁丝,充分作用。 | _____ |
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插入铝丝,充分作用。 | _____ |
结论: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_______。
(2)小明同学将铝片、锌片打磨后,分别投入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铝与稀盐酸反应较锌与稀盐酸反应快。
(提出问题)金属与盐酸反应快慢,除与金属的种类有关外,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盐酸的浓度有关;b.可能与反应时的温度有关;c.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并实验)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相同形状的铝片进行如下实验。
(交流讨论)请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数据)
实验编号 | 盐酸的浓度(均取20mL) | 温度/℃ | 记录的数据 |
① | 5% | 30 | |
② | 10% | 20 | |
③ | 5% | 20 | |
④ | 10% | 30 |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实验②③可知____对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有影响。
(拓展延伸1)
小明进行铝与稀盐酸反应时,试管外壁发烫,并测得实验过程中生成氢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根据曲线归纳铝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2 )图丙为测得的室温下足量的铝片与20ml 10%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发现实验测得的实际值比通过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偏大,请分析可能的原因(至少答两点)。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3 )利用铝与盐酸产生的氢气来做下列实验,称取5.2g氧化铁样品,放入重48.48g的玻璃管中,按图丁装置连接,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g,计算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4)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溶液。在铝与过量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现象为____(下列图像中,纵坐标为沉淀质量,横坐标为氢氧化钠溶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