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 (得到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粒子符号)

2“26.982”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失去 Al3+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

1)根据铝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3,表示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3,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分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其离子符号为:Al3+

2“26.982”表示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________。某次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②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O2;猜想二:该气体为______;猜想三:该气体为O2Cl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复燃,

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_______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______

淀粉碘化钾试纸为___

猜想三成立

【反思评价】

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①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__

②老师:不需要进行实验,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__________

【拓展应用】

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①溶解、②________③洗涤干燥。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