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 30℃时,a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一定等于140g
C. 2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将30℃时a,b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2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A、20℃时,a、b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选项错误;
B、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是指每100g溶剂中最多可溶40ga物质得140g饱和溶液,但是实际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不一定等于140g,可以是任意质量的变化溶液,选项错误;
C、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选项正确;
D、,将30℃时a、b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20℃,a物质的溶解度减小,得20℃的饱和溶液,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但30℃时的溶解度b比a20℃时的溶解度小,所以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b,选项错误。
故选:C。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如下实验:
探究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甲同学设计实验: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中加入20mL4%盐酸,用温度计反应后溶液温度升高,得出中和反应放热。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
(2)丙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编号 | 实验方案 |
实验1 | 向20mL4%盐酸中加入20mL水,测定稀释前后溶液的温度。 |
实验2 | 向20mL5%氢氧化钠溶液中_____,测定稀释前后溶液的温度。 |
实验3 | _____ |
(3)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实验3溶液升高的温度远大于实验1与实验2溶液升高的温度之和,由此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探究二: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
下图是丁同学在20、基本隔热条件下利用温度传感器,绘制分别向20mL水和20m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各加入20mL13.7%盐酸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实验测得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释时温度变化不大,可忽略不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曲线①:水+盐酸的温度变化曲线;曲线②: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盐酸的温度变化曲线
(4)26秒后,曲线①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
(5)曲线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6)比较曲线①和曲线②,你认为13.7%盐酸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是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其理由是_____。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新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时,发现有气泡冒出,但一段时间后仍不变浑浊。对此展开了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I.制得气体中无CO2,II、与盐酸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I.初步实验—实验1
小组同学取等量原试剂瓶中澄清石灰水于试管内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现象 | 初步结论 |
试管1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试管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1)可知猜想I____(填“成 立”或“不成立”) (2)写出试管②中发生的化学反________ |
II.依据初步结论,深入探究
实验2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大理石质量(g) | 10 | 10 | 10 | 10 | 10 |
盐酸质量分数(%) | 37.5 | 20.3 | 13.9 | 10.6 | 8.5 |
盐酸体积(mL) | 10 | 10 | 10 | 10 | 10 |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5mL新制饱和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 | 无 | 无 | 出现浑浊 | 出现浑浊 | 出现浑浊 |
实验3: 125 mL集气瓶中充入不同体积CO2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CO2体积(mL) | 5 | 25 | 50 | 75 | 100 | 125 |
加入5mL饱和澄清石灰水,震荡5次现象 | 澄清 | 变浑浊 | 变浑浊 | 变浑浊 | 变浑浊 | 变浑浊 |
震荡30次后的现象 | 澄清 | 浑浊 | 浑浊 | 浑浊 | 澄清 | 澄清 |
(解释与结论)
(3)实验2的目的是________
(4)有一定量HCl气体存在时,请解释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由实验3可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现象,加入二氧化碳的量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得出此结论所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
【题目】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比较金属锌和铝的活动性 | B | 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
C |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D | 比较二者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 |
A. AB. BC. C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