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错误的是( )
A. 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D.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答案】A
【解析】
A、反应前的分子构成不同,说明为两种物质参加反应;反应后生成的2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说明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因此,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的中间图片为分子分解出的原子,此图表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没有再分,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图示表明,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图片中分子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隙,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量的分析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量及种类没有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题目】初中常见的3种元素X、Y和Z的相关信息如表所示:
元素 | X | Y | Z |
相关 信息 | X的单质甲是一种清洁能源 | Y是地壳中合量最多的元素 | Z的某种单质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
(1)单质甲的化学式是______,Z元素能组成一种能做电极的单质名称是______;
(2)A、B、C三种物质均是由只含有上述3种元素中的若干种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G是由Ca、Y和Z三中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①G的化学式是______;
②若A中不含X元素,则G→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③若A中不含Z元素,且A是最常见的无机溶剂,则A→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题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请将下列物质与对应的性质和用途用直线连接。
(1)氧气 | (6)固态易升华吸热 | (11)用于金属切割 |
(2)二氧化碳 | (7)硬度大 | (12)制作玻璃刀 |
(3)金刚石 | (8)具有还原性 | (13)作消毒剂 |
(4)乙醇 | (9)具有助燃性 | (14)制造云雾 |
(5)一氧化碳 | (10)能杀菌消毒 | (15)冶炼金属 |
(1)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 _______ (3)_______ _________
(4)________ ________ (5)_______ ________
【题目】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 1~2.5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①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
②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Cu2O+H2SO4=CuSO4+H2O+Cu。
(进行实验)
实验 1:取质量比 1:11 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 1.3g,进行实验。
序号 | 1﹣1 | 1﹣2 |
装置 | ||
反 应 后 物 质 的颜色、状态 |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 极少量黑色物质。 |
实验 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 1﹣2 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
2﹣1 | 1:9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
2﹣2 | 1:10 |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 |
2﹣3 | 1:11 |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
2﹣4 | 1:12 | 无黑色物质 | |
2﹣5 | 1:13 |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酒精灯火焰处罩金属网的作用:_____;
(2)加热试管中的固体,一般试管口要向_____倾斜,但在实验 1﹣2 中试管却可以 垂直向上放置,这是因为_____;
(3)实验 1﹣2 中,证明产生了 CO2 的现象是_____;
(4)实验 2 的结论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实验 2 没有进行质量比为 1:14 的实验,理由是_____;
(6)为检验 2﹣4 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 Cu2O,所需试剂是_____。
(7)实验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很多,本题是从_____的设计和_____的控制两个方面的改进来达到实验效果的最优化。
【题目】钙片的标签如图所示,且钙片中只有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为测定其真实的含钙量,小东取10片钙片放入盛足量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再称取烧杯和剩余物的总质量。
小东做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质的质量/ g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平均值 |
反应前:烧杯+盐酸 | 22 | 22 | 22 | 22 |
10片钙片 | 8 | 8 | 8 | 8 |
反应后:烧杯+剩余物 | 26.7 | 26.5 | 26.9 | 26.7 |
(1)请列式计算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
(2)请通过计算说明此标签中的含钙量是否合理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