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___,为了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实验操作为溶解、________、洗涤干燥。
(3)实验室制取氢气时,选用B装置为发生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氢气_________,故可以用F装置进行收集氢气;
(4)某同学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C装置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打开如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后,水不能滴下,该同学认为整套装置不漏气,你认为他的判断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实验室为了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试剂瓶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
【答案】 长颈漏斗 D 2KClO3 2KCl + +3O2↑ 催化剂 过滤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难溶于水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C处,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不正确 丙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硝酸银溶液)
【解析】:(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如果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其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为了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实验操作为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3)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F(或G);实验室制取氢气时,选用B装置为发生装置的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某同学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C处,木条熄灭;若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打开如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后,水不能滴下,该同学认为整套装置不漏气,他的判断不正确,因为分液漏斗上有盖,因此水不能滴下;实验室为了除去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丙装置,左边试剂瓶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题目】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某同学提出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请你补上猜想四。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H2SO4和NaOH 猜想四:________________。
乙组同学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了老师提供的pH试纸、Na2CO3溶液、BaC12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 测溶液的pH | 滴加Na2CO3溶液 | 滴加BaCl2溶液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 ______________ | 产生白色沉淀 |
实验结论 | 溶液中有H2SO4 | 溶液中有H2SO4 | 溶液中有H2SO4 |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如下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