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2?哈尔滨模拟)实验室有三瓶不同种类失去标签的盐溶液,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和一种未知溶液.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出三种溶液?
实验探究:学生甲:取2号样品溶液少许,加入到一支试管中,先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再向白色固体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发现固体不溶解,他认为2号 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碳酸钠,一定是硫酸钠.
反思评价:请你评价甲同学的实验结论(1)
实验探究:学生乙:取少量三种样品溶液分别加入到三支试管中,先向各试管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其中1号、3号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足量稀硝酸,1号试管中出现了(2)
表达与交流: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是只需要滴加一种试 剂(3)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出三种溶液?
实验探究:学生甲:取2号样品溶液少许,加入到一支试管中,先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再向白色固体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发现固体不溶解,他认为2号 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碳酸钠,一定是硫酸钠.
反思评价:请你评价甲同学的实验结论(1)
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滴加稀盐酸,固体不溶解,证明沉淀不是BaCO3,所以“溶质不是碳酸钠”正确,沉淀可能是AgCl或BaSO4,所以溶质可能是AgNO3,不一定是Na2S04,因此“溶质一定是硫酸钠”的结论不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滴加稀盐酸,固体不溶解,证明沉淀不是BaCO3,所以“溶质不是碳酸钠”正确,沉淀可能是AgCl或BaSO4,所以溶质可能是AgNO3,不一定是Na2S04,因此“溶质一定是硫酸钠”的结论不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实验探究:学生乙:取少量三种样品溶液分别加入到三支试管中,先向各试管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其中1号、3号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足量稀硝酸,1号试管中出现了(2)
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消失,有气泡产生
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消失,有气泡产生
现象,说明l号溶液是碳酸钠溶液.表达与交流: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是只需要滴加一种试 剂(3)
稀盐酸
稀盐酸
(填物质名称)就能将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经过同学们共同努力,鉴别出了三种溶液.请将三种溶液溶质的化学式分别标在试剂瓶的标签中:(4)分析:(1)依据碳酸盐的沉淀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硫酸钡与氯化银均不能溶于盐酸进行分析即可;
(2)依据碳酸钡能与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可溶的硝酸钡分析判断即可;
(3)由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可知1号是碳酸钠,3号中应盛的是硫酸钠,而2号试管中加入氯化钡能生成不溶于盐酸的沉淀,加入硝酸钡则没有沉淀可知2号试管中应是银盐的溶液.
(2)依据碳酸钡能与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可溶的硝酸钡分析判断即可;
(3)由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可知1号是碳酸钠,3号中应盛的是硫酸钠,而2号试管中加入氯化钡能生成不溶于盐酸的沉淀,加入硝酸钡则没有沉淀可知2号试管中应是银盐的溶液.
解答:解:(1)因为碳酸盐的沉淀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固体不溶解说明2号中盛有的一定不是碳酸钠,由于硫酸钡与氯化银均不能溶于盐酸,所以2号中盛有的不一定是硫酸钠,也可能是硝酸银溶液;
(2)因为碳酸钡能与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可溶的硝酸钡,因此要想证明1号试管中是碳酸钠,就必须再加入硝酸后沉淀溶解并产生气体;
(3)依据由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可知1号是碳酸钠,3号在加入硝酸钡后也出现了白色沉淀所以应盛的是硫酸钠,而2号试管中加入氯化钡能生成不溶于盐酸的沉淀,加入硝酸钡则没有沉淀可知2号试管中应是银盐的溶液如硝酸银等.
故答案为:(1)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滴加稀盐酸,固体不溶解,证明沉淀不是BaCO3,所以“溶质不是碳酸钠”正确,沉淀可能是AgCl或BaSO4,所以溶质可能是AgNO3,不一定是Na2S04,因此“溶质一定是硫酸钠”的结论不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2)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消失,有气泡产生;
(3)稀盐酸;
(4)如右图.
(2)因为碳酸钡能与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可溶的硝酸钡,因此要想证明1号试管中是碳酸钠,就必须再加入硝酸后沉淀溶解并产生气体;
(3)依据由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可知1号是碳酸钠,3号在加入硝酸钡后也出现了白色沉淀所以应盛的是硫酸钠,而2号试管中加入氯化钡能生成不溶于盐酸的沉淀,加入硝酸钡则没有沉淀可知2号试管中应是银盐的溶液如硝酸银等.
故答案为:(1)不完全正确(或不正确),滴加稀盐酸,固体不溶解,证明沉淀不是BaCO3,所以“溶质不是碳酸钠”正确,沉淀可能是AgCl或BaSO4,所以溶质可能是AgNO3,不一定是Na2S04,因此“溶质一定是硫酸钠”的结论不正确(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2)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消失,有气泡产生;
(3)稀盐酸;
(4)如右图.
点评:推断题是中考中必考的知识点,同学们要根据物质间的反应现象和反应规律进行推理判断,找到突破口,依次得出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