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_____.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填“有”或“无”),理由是_____.
(发现问题)虽然课本上这个实验的现象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氨水的用量大、实验装置无法固定、有很多氨气逸出大烧杯等.
(查阅资料)
①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②T形三通管属于微型化学仪器.
(实验改进)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改用图丙装置探究微粒的运动性.
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
(4)用_____(填写仪器名称)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5)一会儿,观察到_____(填“ba”或“bc”)段纱布条变成红色.
(6)微热细弯管处的浓氨水,纱布条变红的速率会加快.
(实验反思)改进实验与课本实验相比较,有不少的优点,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_____.
【答案】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烧杯中液面会下降 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无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胶头滴管 ba 节省药品
【解析】
(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变红,所以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A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而B烧杯中液面会下降.故填:B烧杯中液面会下降;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因为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没有必要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故填:无;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4)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故填:胶头滴管.
(5)一会儿,浓氨水中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上升,与ba段的湿润的酚酞纱布条接触,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从而使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
故填:ba.
[实验反思]
改进实验与课本实验相比较,有不少的优点,例如可以节省药品,操作更简单,几乎没有污染等.
故填:节省药品.
【题目】(1)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草酸分解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猜测)
猜想1 | 猜想2 | 猜想3 |
只有CO | 只有 | 含有CO和CO2 |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装置_____(填序号)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_____;
②E装置中出现_____的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测3成立。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问题讨论)
(1)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2)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
【题目】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25.0g珍珠粉样品,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重复操作(杂质不参加反应),记录数据如下:
操作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剩余固体质量(g) | 21.6 | 19.2 | 16.2 | 16.2 |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g。
(2)求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
【题目】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X | Y | Z | |
A | CO2 | Na2CO3 | CaCO3 |
B | NaNO3 | Na2CO3 | NaCl |
C | HCl | BaCl2 | NaCl |
D | Mg | MgO | MgCl2 |
A. A B. B C. C D. D
【题目】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实验目的 |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证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 |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 证明铁生锈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
A. AB. BC. C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