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2?泰州)硫酸是常见的酸,也是常用的化工原料.由于浓度不同,浓硫酸与稀硫酸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腐蚀性等.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浓硫酸的某些特性做了如下一些实验.请结合有关实验,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在滤纸上写字,过后观察,字迹显黑色,这主要是由于浓硫酸具有
(2)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兴趣小组把98%的硫酸10mL和63.3%的硫酸(用10mL98%的硫酸与10mL水配成)约20mL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大表面皿中,称量、观察、记录、分析.根据室温环境下实验的数据绘成的曲线如图:
①稀释浓硫酸时,应将
②由右图曲线你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有哪些?(写两点)
(3)探究浓硫酸能否使铁钝化(钝化指在表面形成氧化膜保护层,使内层金属不再发生变化).可选用的实验药品有:相同铁片若干、浓硫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实验仪器任选.
①兴趣小组已经完成下表实验Ⅰ和Ⅱ,请你帮他们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你认为方案Ⅱ与方案Ⅰ相比,方案Ⅱ的优点是
②请你选用提供的药品再设计一个实验,简述实验方案:
③某同学将一铁片插入盛有98%的浓硫酸的试管中,无明显变化,再给试管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变色并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此现象说明:
(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在滤纸上写字,过后观察,字迹显黑色,这主要是由于浓硫酸具有
脱水
脱水
性,使纸中的纤维素炭化的缘故;在洗气瓶中盛放浓硫酸,除去氢气或氧气中的水分,是利用其吸水
吸水
性.(2)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兴趣小组把98%的硫酸10mL和63.3%的硫酸(用10mL98%的硫酸与10mL水配成)约20mL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大表面皿中,称量、观察、记录、分析.根据室温环境下实验的数据绘成的曲线如图:
①稀释浓硫酸时,应将
浓硫酸
浓硫酸
缓缓地注入盛有水
水
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②由右图曲线你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有哪些?(写两点)
浓硫酸和一定浓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
浓硫酸和一定浓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
、浓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强(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
浓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强(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
.(3)探究浓硫酸能否使铁钝化(钝化指在表面形成氧化膜保护层,使内层金属不再发生变化).可选用的实验药品有:相同铁片若干、浓硫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实验仪器任选.
①兴趣小组已经完成下表实验Ⅰ和Ⅱ,请你帮他们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方案 | 实验假设 |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Ⅰ | 能发生钝化 | 取一铁片先插入浓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再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 无明显变化,假设成立. |
Ⅱ | 能发生钝化 | 取两片相同的铁片,一片放入浓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取出,与另一片同时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浸过浓硫酸的铁片表面无明显变化,另一铁片表面产生红色固体 浸过浓硫酸的铁片表面无明显变化,另一铁片表面产生红色固体 ,假设成立. |
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更科学
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更科学
.②请你选用提供的药品再设计一个实验,简述实验方案:
取两片相同的铁片,一片放入浓硫酸中一段时间,取出,与另一片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取两片相同的铁片,一片放入浓硫酸中一段时间,取出,与另一片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③某同学将一铁片插入盛有98%的浓硫酸的试管中,无明显变化,再给试管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变色并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此现象说明:
加热条件下,氧化膜被破坏(被浓硫酸溶解),铁继续与浓硫酸反应.(或热的浓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刺激性气体;或热的浓硫酸不能使铁钝化;或铁的钝化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或铁与浓硫酸的作用与温度有关)(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加热条件下,氧化膜被破坏(被浓硫酸溶解),铁继续与浓硫酸反应.(或热的浓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刺激性气体;或热的浓硫酸不能使铁钝化;或铁的钝化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或铁与浓硫酸的作用与温度有关)(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分析:(1)依据浓硫酸具有的脱水性与吸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2)①根据浓硫酸的稀释过程的操作要领分析解答;
②从曲线观察两种不同的酸的吸水情况的变化趋势分析解答;
(3)①根据对比实验的特点从浸过浓硫酸的铜片不会发生反应,而未浸过浓硫酸的铁片发生了反应的情况描述现象和结论即可;
②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利用不同处理的铁片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对比实验进行设计即可;
③根据加热前后反应的温度变化及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①根据浓硫酸的稀释过程的操作要领分析解答;
②从曲线观察两种不同的酸的吸水情况的变化趋势分析解答;
(3)①根据对比实验的特点从浸过浓硫酸的铜片不会发生反应,而未浸过浓硫酸的铁片发生了反应的情况描述现象和结论即可;
②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利用不同处理的铁片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对比实验进行设计即可;
③根据加热前后反应的温度变化及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的脱水性与吸水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在滤纸上写字,过后观察,字迹显黑色是因为其脱水性导致的纸张炭化,而除去氢气或氧气中的水分,是利用其吸水性,起到干燥剂的作用;
(2)①浓硫酸的稀释时应酸入水并不断搅拌使溶解时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失;
②从曲线观察两种不同的酸的吸水情况的变化可知:浓硫酸和一定浓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强(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开始两者吸水速度差异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水速度越来越接近,吸水能力越来越弱;硫酸浓度越稀吸水性越弱,到一定浓度后就失去吸水性;硫酸吸水能力可能会受环境温度、湿度、气压、酸的用量、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等.
(3)①根据对比实验的特点从浸过浓硫酸的铜片不会发生反应,而未浸过浓硫酸的铁片发生了反应,所以未浸过浓硫酸的铁片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而浸过浓硫酸的铁片由于发生了钝化则不会与硫酸铜发生反应,II的设计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探讨,体现了对比实验的科学性,强调了结论的正确性.
②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可对浸过浓硫酸的铁片和未浸过浓硫酸的铁片与稀硫酸进行接触,看反应的发生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发生了钝化现象;
③由实验叙述可知,两种情况的差别实质就是反应时温度的变化,所以可从该处做出发点分析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可以是加热条件下,氧化膜被破坏(被浓硫酸溶解),铁继续与浓硫酸反应.(或热的浓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刺激性气体;或热的浓硫酸不能使铁钝化;或铁的钝化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或铁与浓硫酸的作用与温度有关)(其它合理答案均可)等;
故答案为:(1)脱水; 吸水;
(2)①浓硫酸,水; ②浓硫酸和一定浓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强(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开始两者吸水速度差异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水速度越来越接近,吸水能力越来越弱;硫酸浓度越稀吸水性越弱,到一定浓度后就失去吸水性;硫酸吸水能力可能会受环境温度、
湿度、气压、酸的用量、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等.
(3)①
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更科学.
②取两片相同的铁片,一片放入浓硫酸中一段时间,取出,与另一片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③加热条件下,氧化膜被破坏(被浓硫酸溶解),铁继续与浓硫酸反应.(或热的浓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刺激性气体;或热的浓硫酸不能使铁钝化;或铁的钝化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或铁与浓硫酸的作用与温度有关)(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2)①浓硫酸的稀释时应酸入水并不断搅拌使溶解时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失;
②从曲线观察两种不同的酸的吸水情况的变化可知:浓硫酸和一定浓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强(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开始两者吸水速度差异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水速度越来越接近,吸水能力越来越弱;硫酸浓度越稀吸水性越弱,到一定浓度后就失去吸水性;硫酸吸水能力可能会受环境温度、湿度、气压、酸的用量、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等.
(3)①根据对比实验的特点从浸过浓硫酸的铜片不会发生反应,而未浸过浓硫酸的铁片发生了反应,所以未浸过浓硫酸的铁片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而浸过浓硫酸的铁片由于发生了钝化则不会与硫酸铜发生反应,II的设计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探讨,体现了对比实验的科学性,强调了结论的正确性.
②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可对浸过浓硫酸的铁片和未浸过浓硫酸的铁片与稀硫酸进行接触,看反应的发生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发生了钝化现象;
③由实验叙述可知,两种情况的差别实质就是反应时温度的变化,所以可从该处做出发点分析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可以是加热条件下,氧化膜被破坏(被浓硫酸溶解),铁继续与浓硫酸反应.(或热的浓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刺激性气体;或热的浓硫酸不能使铁钝化;或铁的钝化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或铁与浓硫酸的作用与温度有关)(其它合理答案均可)等;
故答案为:(1)脱水; 吸水;
(2)①浓硫酸,水; ②浓硫酸和一定浓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强(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开始两者吸水速度差异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水速度越来越接近,吸水能力越来越弱;硫酸浓度越稀吸水性越弱,到一定浓度后就失去吸水性;硫酸吸水能力可能会受环境温度、
湿度、气压、酸的用量、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等.
(3)①
实验现象与结论 |
浸过浓硫酸的铁片表面无明显变化,另一铁片表面产生红色固体. |
②取两片相同的铁片,一片放入浓硫酸中一段时间,取出,与另一片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③加热条件下,氧化膜被破坏(被浓硫酸溶解),铁继续与浓硫酸反应.(或热的浓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刺激性气体;或热的浓硫酸不能使铁钝化;或铁的钝化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或铁与浓硫酸的作用与温度有关)(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点评:该题属于实验方案的探究题,主要是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掌握设计实验的目的及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