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物质甲与足量物质乙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固体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所给物质间的反应符合坐标曲线的是( )
选项 | 物质甲 | 物质乙 |
A | 木炭 | 氧化铜 |
B | 铁丝 | 氧气 |
C | 碳酸钙 | 盐酸 |
D | 铜片 | 硝酸银溶液 |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木炭与氧化铜可以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结束时,固体中有铜生成,故最终固体质量不为零,A错误;铁丝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增大直至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B错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钙溶于水,由于盐酸是足量的,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不断减少直至为零,C正确;铜片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增大,D错误。
【题目】有一瓶标签受损、没盖瓶盖且装有无色液体的试剂瓶,如图所示。
老师告诉大家,瓶内原有的液体只能是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蒸馏水中的一种。为了判断瓶内是何种溶质,并确定试剂瓶的标签,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
(1)从受损的标签信息看,大家一致认为该液体不可能是___________。
(2)甲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适量瓶内液体加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 ________ | 该液体是碳酸钠溶液 |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准确,又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适量瓶内液体加入试管中,滴加过量Ca(OH)2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 ________ | 该液体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4)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方案有不足之处, 于是丙同学只改用了一种与乙同学所加物质类别不同的溶液,重新按照乙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与乙同学的完全一致,且结论完全正确。则丙同学改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实验结束后,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原试剂瓶标签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
(1)为了不使标签破损,应如何正确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品取完之后应及时密封保存。
【题目】实验室中有一瓶放置时间较长的石灰水,在瓶口有很厚的白色固体,对白色固体同学们作了如下的假设:
①是CaCO3,②是Ca(OH)2,你认为第③种假设可以是_________。
请你完成下列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白色固体加水溶解后,取上层清液加入________试剂 | 试剂变红色 | __________ |
另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A中,加入足量盐酸后迅速连接试管(如上图所示) | B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___________ |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白色固体是_________,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
【题目】(2017金华改编)为了测定一瓶未密封保存的NaOH固体中NaOH的质量分数,小科采用沉淀法进行如下操作:①取15 g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配成溶液;②在样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③待反应完全后,过滤。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反应前 | 反应后 | |
烧杯和样品溶液总质量/g | 加入的氯化钡溶液质量/g | 过滤后烧杯和溶液总质量/g(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 |
95 | 65 | 140.3 |
请计算:
(1)反应共生成沉淀________g。
(2)原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题目】(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2018河北一模)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废旧干电池筒内黑色固体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废旧干电池填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炭粉、氯化铵和氯化锌等,其中氯化铵、氯化锌可溶于水。
(2)二氧化锰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猜想一:黑色固体物质中含有铵盐;
猜想二:黑色固体物质中含有二氧化锰。
(进行实验)
(1)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铵盐的操作: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
①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进行研磨 ②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 ____ | 黑色固体中含有少量的铵盐; 氯化铵与所加物质在研钵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2)探究黑色物质中是否含有二氧化锰,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发现试管内产生较多气泡,检验生成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证明猜想二正确。
(交流讨论)有同学提出氧化铜也可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为了排除黑色固体是氧化铜的可能性,小组同学进行的探究实验是_________(包括实验操作、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不含氧化铜。
(3)为了回收黑色固体中的二氧化锰,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操作:
Ⅰ. 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
Ⅱ. 灼烧滤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