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为了更好的理解使用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图1实验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变化,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
B. 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 图2中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 图2中DE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
【答案】C
【解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X曲线先升高后降低至原刻度,表示的是温度变化,不符合题意;
B、Y曲线逐渐降低,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图2中B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符合题意;
D、图2中DE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这是因为随着水的进入,瓶内气压增大,不符合题意。故选C。
【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请回答问题:
(1)分析图2,氯酸钾分解温度__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熔点。
(2)分析图2,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当物质配比为1:2时,氯酸钾分解温度约为________℃。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华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Ⅰ | 检查气密性。 | |
Ⅱ |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 |
Ⅲ |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 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 |
Ⅳ |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时间短于步骤Ⅲ,木条很快复燃 |
请回答:
①完善步骤Ⅲ中的填空: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
②小华认为根据步骤Ⅳ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变。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5)根据氯酸钾的化学式KClO3计算:
①氯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 ______________
②12.25g氯酸钾中含氧元素 ____________g。
【题目】通过化学启蒙学习,同学们对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化学密不可分。
(1)现有C、H、O、S、N五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①可用于炼钢的气体是________;
②属于大气污染物之一的氧化物是_______;
③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分子___________;其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
(2)天然水中含有的部分杂质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内容回答问题。
溶解物质 | 悬浮物质 | |
主要气体 | 主要离子 | 细菌、藻类、泥沙、黏土 |
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 | 钙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铝离子 |
①写出“主要离子”中任一种阴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__,
②水中溶解的其中一种物质是氯化钙,标出氯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
③若要除去该水样中的颜色和臭味,可加入物质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