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莫凡同学完成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室,观察到有灰白色沉淀生成的“异常”现象,引起了他的兴趣,并进行了以下探究.
(1)【初步探究】出现灰白色沉淀是否为偶然现象. 【实验Ⅰ】向4份相同体积与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一定长度的某种镁带,现象如下:
实验组别 | A | B | C | D |
镁带长度 | 1cm | 2cm | 3cm | 4cm |
沉淀量 | 无沉淀生成 | 少量沉淀 | 沉淀较多 | 沉淀很多 |
【实验结论】并非偶然,据表分析,是实验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
【再次探究】该沉淀的成分
【猜想假设】猜想1:Mg;猜想2:MgCl2
【实验Ⅱ】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取1g样品,加入足量 | 未见气泡 | 猜想1错误 |
② | 取1g样品,加入5mL蒸馏水,振荡 | 沉淀未溶解 | 猜想2错误 |
③ | 取1g MgCl2固体,加5mL蒸馏水,振荡 | 固体全部溶解 |
(2)【交流讨论】 ①莫凡同学做出猜想Ⅰ的依据是他认为反应物Mg过量,作出猜想2的依据是他认为生成物MgCl2 .
②从实验设计的角度讲,实验③的作用是 .
(3)【深入探究】该沉淀的物质组成 【查阅资料】
灰白色沉淀的成分为碱式氯化镁,它存在多种组成,化学式可表示为Mgx(OH)yClznH2O[即每份Mgx(OH)yClz结合了n份H2O],它受热分解可产生氧化镁、氯化氢和水.
【实验Ⅲ】
洗去沉淀表面杂质并室温晾干,取其7.07g,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未画出)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待反应停止后,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4.00g,装置B的质量增加了2.34g.
【问题讨论】
①反应停止后,应继续通入N2一段时间,目的是 .
②该沉淀中,镁、氯的离子个数比n(Mg2+):n(Cl﹣)= .
③若沉淀Mgx(OH)yClznH2O中,n=5,则X、Y、Z的数值依次为 .
【答案】
(1)镁带长短;稀盐酸
(2)不溶于水;进行对比
(3)使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完全被浓硫酸吸收;5:1;10、18、2
【解析】解:【实验结论】根据表各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镁带长短是实验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故填:镁带长短.【实验Ⅱ】猜想1错误,说明加入的酸不与样品反应产生,故填:稀盐酸; 【交流讨论】(1)作出猜想2的依据是他认为生成物MgCl2 不溶于水,故填:不溶于水.(2)实验③的作用是进行实验对比,故填:进行对比.
【问题讨论】(1)吸收浓硫酸能吸水,硝酸银溶液能吸收氯化氢气体,故反应停止后,应继续通入N2一段时间,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完全被浓硫酸吸收,故填:使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完全被浓硫酸吸收.(2)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4.00g,故镁元素的质量为:4.00g× =2.4g,装置B的质量增加了2.34g,故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7.07g﹣4.00g﹣2.34g=0.73g,故氯元素的质量为:0.73g× =0.71g,该沉淀中,镁、氯的离子个数比n(Mg2+):n(Cl﹣)= =5:1.(3)生成物中氧化镁、氯化氢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10:2:13,若沉淀Mgx(OH)yClznH2O中,n=5,氢原子的总数为28,故y=16,故则x、y、z的数值依次为10、18、2,故填:10,18,2.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金属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重金属:如铜、锌、铅等;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题目】甲、乙、丁、X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表示一步转化).下列各项中,不能满足图示转化关系的是( )
甲 | 乙 | 丁 | X | |
A | 化合物 | 化合物 | 单质 | 单质 |
B | 酸 | 碱 | 氧化物 | 氧化物 |
C | 盐 | 碱 | 碱 | 氧化物 |
D | 金属 | 盐 | 盐 | 碱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