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2)t2℃时,将40g B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3)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低到t1℃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4)t1℃向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
【答案】t1℃时,A、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 140g B>A>C C
【解析】
(1)在t1℃时,A、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故P点代表的含义是:t1℃时,A、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
(2)由图可知,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40g,故将40gB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溶液质量为:140g;
(3)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低到t1℃,A、B还是饱和溶液,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t1℃时,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的溶质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低到t1℃,C变为不饱和溶液,t1℃时,C的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t2℃时,C的溶解度小于t1℃时A的溶解度,故t1℃,C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A的溶质质量分数,故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低到t1℃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4)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有晶体析出的是C。
【题目】吴仲良中学初中化学组经常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其中吹气生火实验吸引了不少同学的关注。用棉花包裹住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使用玻璃管向棉花内吹气,棉花会燃烧起来,黄色的过氧化钠反应后会变成白色固体.某老师带领化学兴趣小组对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1)Na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呈中性
(2)Na2O2能与水起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也能与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并放出热量
(假设与猜想)根据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成分与过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作出如下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 论 |
1.小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
2小星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 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 |
3小雨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取上层清夜加入酚酞 | 出现白色沉淀,溶液变红 | 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
步骤2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与反思) 聪明的苏苏同学认为小乐同学的实验不能得出这一结论,理由是______。
实验步骤中第3步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
(拓展应用)根据空气的成分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提出保存过氧化钠方法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