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甲、乙、丙三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请回答。
① t1℃时,固体甲的溶解度是______g/100g水。
② 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③固体甲中含有少量乙,为得到较纯净的固体甲,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
④t℃时,8 g固体丙放入20g水中完全溶解,t的最大取值范围是______ 。
⑤如图二所示,t1℃时将甲、乙、丙三种固体各a g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只有烧杯Ⅰ中有固体剩余,升温至t2℃时,三个烧杯中均无固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烧杯Ⅰ、Ⅱ、Ⅲ中放入的固体依次为甲、乙、丙
B.t1℃时,烧杯Ⅱ、Ⅲ中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C.t2℃时,三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D.升温至t3℃时,有一个烧杯中出现晶体
【答案】 25 甲=丙<乙 降温结晶 t≤t2(2分) BD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解答。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固体甲的溶解度是25g/100g水;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③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故固体甲中含有少量乙,为得到较纯净的固体甲,采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④,故t℃时,8 g固体丙放入20g水中完全溶解,t的最大取值范围是t≤t2;⑤A、t1℃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丙>甲,将甲、乙、丙三种固体各a g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只有烧杯Ⅰ中有固体剩余,升温至t2℃时,三个烧杯中均无固体。说明烧杯Ⅰ中放入的固体是甲,烧杯Ⅱ、Ⅲ中放入的固体无法判断,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乙、丙的溶解度比t2℃时甲的溶解度大,将甲、乙、丙三种固体各a g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只有烧杯Ⅰ中有固体剩余,升温至t2℃时,三个烧杯中均无固体。故t1℃时,烧杯Ⅰ是饱和溶液,烧杯Ⅱ、Ⅲ中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正确;C、t2℃时,乙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甲、丙可能恰好是饱和溶液,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丙的溶解度与t1℃时甲的溶解度相等为25g,t1℃时固体甲未全部溶解,故升温至t3℃时,丙的溶解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正确。故选BD。
【题目】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编号 | A | B | C | D |
实验 设计 | ||||
实验 目的 |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 探究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 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 探究CO2的密度和石蕊花变红的原因 |
A. A B. B C. C D. D
【题目】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一定量的稀氯化铜溶液中,出现蓝绿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该同学对生成蓝绿色而不是蓝色固体的现象产生疑惑。
【查阅资料】
(1)Cu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蓝色固体【Cu(OH)2】,在氢氧化钠较少的情况下会生成蓝绿色碱式氯化铜【Cux(OH)yClz】,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2)Cu(OH) 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碱式氯化铜在30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氯化氢,在400℃分解完全。
【猜测】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OH)2;②Cux(OH)yClz晶体;③___________。
猜想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则猜想 _______
不正确。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______(选填“甲”或“乙”)装置(装置中药品足量)。
实验数据:①最终得到剩余固体24.00g;
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14.35g;
③浓硫酸装置中数据如下表。
加热前 | 100℃ | 400℃ |
250.00g | 251.80g | 253.60g |
结论:猜想③成立,则碱式氯化铜中X∶Y= _______。
【延伸】
(1)碱式氯化铜常作为动物饲料的添加剂,则该碱式氯化铜与胃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应作______改进(选填序号)。
a.实验中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c.实验应该在80℃的水浴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