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
(2)t2℃时,将6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答出一种即可)。
【答案】(3分)(1)t2℃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或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2)150
(3)降低温度(增加溶质A或蒸发溶剂)
【解析】析:(1)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可以判断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利用图示的曲线,查出t2℃时物质A的溶解度,判断将6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是否可以完全溶解,并计算出所得溶液的质量;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利用图示的曲线,判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改变情况,据此确定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解:(1)P点为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也可判断此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由图示的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50g,即此时100g水最多可以溶解A物质50g,因此,t2℃时将6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有10gA物质未能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100g+50g=150g;
(3)根据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除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的方法外还可以采取降低温度的方法使之饱和;
故答案为:(1)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或t2℃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150;
(3)降低温度(增加溶质A或蒸发溶剂).
【题目】某兴趣小组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如图1所示,小组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稀硫酸,一会儿会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硫酸,并对烧杯内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进行探究。
(1)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在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溶液的pH | pH 7 |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且稀硫酸过量了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不用上述方法,用其他试剂也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于是分成甲、乙两组继续试验:
甲组实验:探究CuSO4溶液是否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2,向a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CuSO4溶液时没有出现蓝色沉淀。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及现象,你认为用CuSO4溶液 (填“可以”或“不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乙组实验:探究BaCl2溶液是否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3,向b试管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时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及现象,你认为用BaCl2溶液 (填“可以”或“不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题目】学会整理和归纳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用途 | B.元素之最 |
液态氧气──火箭的燃料 二氧化碳──常见的灭火剂 |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硅元素 |
C.人体健康 | D.微粒性质 |
缺钙──易患骨质疏松 缺钴、铁──易得贫血病 | 热胀冷缩──微粒大小随温度改变 湿衣服晾干──微粒间有空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