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根据如图所示的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用序号回答:
(1)上述粒子属于阳离子的是
D
D
,阴离子的是
A
A

(2)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C
C

(3)A、D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Na2O
Na2O
分析:(1)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是2)时为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2)根据结构示意图分析A、C的化合价,从而书写化学式进行解答.
解答:解:(1)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由结构示意图可知图中粒子属于阳离子的是D;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由结构示意图可知图中粒子属于阴离子的是A;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是2)时为稳定结构,由结构示意图可知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原子的是C;
(3)A得到2个电子,化合价显-2价,D失去1个电子显+1价,故A、D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
故答案为:(1)D;A; (2)C;(3)Na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进行区别原子,离子,并能灵活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7、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请你参与下列有关问题的研讨.
(1)怎样立即确定该瓶盐酸是浓盐酸?有人猜测是,有人记得好象不是,大家各抒已见,你认为,应该用下列中的
C
方法;(填编号)
A、讨论     B、调查      C、实验    D、上网
具体做法是
打开瓶盖,观察瓶口上方是否有白雾出现

(2)某同学想粗略测定该盐酸每亳升中含溶质HCl的质量,他依据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其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小烧杯中加入10g5%的NaOH溶液; 第二步,向上述烧杯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第三步,向10mL的量筒里注入该盐酸至一定刻度;
条四步,用胶头滴管吸取量筒中的盐酸,逐滴滴入上述烧杯中,滴到溶液由红色刚刚变为无色为止,将胶头滴管中的剩余液体全部滴入量筒中;
第五步,记录实验数据;
第六步,计算确定每毫升盐酸中含溶质HCl的质量.
请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实验为什么要用指示剂(酚酞)?答:
用指示剂可以确定盐酸滴加到什么时候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②第三步中向量筒注入盐酸,量筒中液面的位置如图所示,a与b、b与c刻度间均相差1mL,如果刻度a为4,量筒中盐酸的体积是
3.2ml

③第四步要用到玻璃棒,它的用途是
搅拌
,目的是
让盐酸和氢氧化钠充分接触,使其反应完全.

④第五步要记录的数据是
量筒中剩余盐酸的量

(3)实验结束后有的同学认为,在(2)中测定每毫升盐酸中含溶质HCl的质量的原理和方法还有多种.请你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写出几种其他方案(用文字简述所依据的原理和要测定的数据,不需要写化学方程式).
方法一:
称量一个小烧杯的质量,向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再加入一定量的过量的锌粒,待无气泡冒出后,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反
应前后装置减少的质量为氢气的质量,根据氢气的质量可求出所加盐酸中溶质的质量

方法二:
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的盐酸,再加入一定量的过量的氧化铜,待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剩余氧化铜的质量,根
据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可求出所加盐酸中溶质的质量

方法三:
称量一个小烧杯的质量,向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再加入一定量的过量的大理石,待无气泡冒出后,称量装置的总质量.
反应前后装置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所加盐酸中溶质的质量
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甲图中标号①和②的仪器名称
长颈漏斗、水槽
长颈漏斗、水槽

(2)在甲图装置B中仪器①的下端管口要浸在液面下,是为了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3)实验室加热暗紫色固体制取O2的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观察到
气泡连续均匀时
气泡连续均匀时
时才开始收集;停止实验时,应该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否则
水倒吸回试管使试管冷热不均而炸裂
水倒吸回试管使试管冷热不均而炸裂

(4)若用装置C、D或K收集O2,要使收集O2干燥且纯净,则应选
D
D
装置.若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不纯,可能的原因是?(两条)
集气瓶未事先装满水
集气瓶未事先装满水
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就开始收集
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就开始收集
.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验满?
将带火星木条横放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横放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可能的操作原因:
试管口未塞棉花
试管口未塞棉花

(5)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O2,装置G虽然操作简便,但要得到平稳的气流,从H、I、J中选取
H或J
H或J
取代G中的单孔塞,以达到目的.若选用H与锥形瓶组装的发生装置,当反应停止时,集气瓶中还差少量O2,为集满O2,在不拆卸装置的前提下,可以
从分液漏斗往锥形瓶中加入少量双氧水
从分液漏斗往锥形瓶中加入少量双氧水
用热毛巾捂住锥形瓶
用热毛巾捂住锥形瓶
.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气体比预计的少很多,百思不得其解.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过氧化氢溶液已部分变质或装置气密性不好
过氧化氢溶液已部分变质或装置气密性不好

(6)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bcda
bcda
(填写选项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7)实验室利用F装置制备氢气,事先将锌粒放于有孔隔板之上,然后从另一端加入稀盐酸,装置F相对于装置B制备氢气,具有的优点是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否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否
.若用L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从
b
b
端通入(填“a”或“b”,下同);若要将L装置中的氢气用水排出,则水从
a
a
端通入.
(8)查阅资料: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Ca(OH)2]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同时还生成氯化钙(CaCl2)和水,则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另外,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且极易溶于水,则在实验室里氨气的制取装置是
AK或AE
AK或AE
.小军设计了如乙图图1所示的一个实验:充满氨气的一支试管倒置于一个装有足量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将会看到:
试管中充满水
试管中充满水

(9)某化学小组在学习了制取O2后,他们发现在实验室里用5% H2O2溶液加热制O2,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很难复燃.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猜想其可能原因是
加热使水分蒸发加快,氧气过于潮湿
加热使水分蒸发加快,氧气过于潮湿

为了验证此猜想是否正确,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讨论,制定了实验方案如乙图图2并进行了实验.
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二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三组同学从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见乙图图2).
在实验基础上,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得出了一些结论:
①由第一组实验可得出影响H2O2分解产生O2多少及快慢的因素之一是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②由第二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催化作用
催化作用

③第三组实验验证了实验前同学们猜想的正确性.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吸收氧气中的水分
吸收氧气中的水分

④小李同学认真观察了第三组同学的实验装置,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改进装置,经现场实验,效果很好,请你说出他改进的地方:
用冷毛巾裹住玻璃导管或用排水法收集
用冷毛巾裹住玻璃导管或用排水法收集
构建科学的物质“微粒观”于初中化学学习非常重要.
(1)如图1是电解水微观示意图:

上述微观图示可以得出有关原子、分子或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相关结论是
分子由原子构成;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分子由原子构成;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物质 A B C D --氢原子
--氧原子
--硫原子
微观示意图
(2)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
①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D
D
;[填序号]
②A物质中两元素的质量比为
1:16
1:16
;D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1.1%
11.1%

(3)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创建了新的原子模型学说,于认识原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实验现象为:大 部分α-粒子不改变原运动方向穿过金箔;一小部分α-粒 子改变了原运动路径发生了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能得到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结论是:
原子核很小
原子核很小
,得出该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
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

友情提示:每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α粒子的质量是金原子质量的
1
49
,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①和②的仪器名称                       

(2)装置B中仪器①的下端管口要浸在液面下,是为了                                      

(3)实验室加热暗紫色固体制取O2的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观察到_____               ___时才开始收集;停止实验时,应该_____        _____                                         _,否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若用装置C、D或K收集O2,要使收集O2干燥且纯净,则应选       装置。若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不纯,可能的原因是?(两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验满?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可能的操作原因:_____       ___________        

(5)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O2,装置G虽然操作简便,但要得到平稳的气流,从H、I、J中选取        取代G中的单孔塞,以达到目的。若选用H与锥形瓶组装的发生装置,当反应停止时,集气瓶中还差少量O2,为集满O2,在不拆卸装置的前提下,可以                             

                                。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气体比预计的少很多,百思不得其解。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

(6)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填写选项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7)实验室利用F装置制备氢气,事先将锌粒放于有孔隔板之上,然后从另一端加入稀盐酸,装置F相对于装置B制备氢气,具有的优点是                                            。若用L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从      端通入(填“a”或“b”,下同);若要将L装置中的氢气用水排出,则水从      端通入。

(8)查阅资料: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Ca(OH)2]两种固体混合物

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同时还生成氯化钙(CaCl2)和水,则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另外,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且极易溶于水,则在

实验室里氨气的制取装置是_________。小军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实验:充满氨气的

一支试管倒置于一个装有足量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将会看到:                            

(9)某化学小组在学习了制取O2后,他们发现在实验室里用5% H2O2溶液加热制O2,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很难复燃。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猜想其可能原因是                                

为了验证此猜想是否正确,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讨论,制定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

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二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三组同学从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见图)。

在实验基础上,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得出了一些结论:

①由第一组实验可得出影响H2O2分解产生O2多少及快慢的因素之一是                        

②由第二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③第三组实验验证了实验前同学们猜想的正确性。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④小李同学认真观察了第三组同学的实验装置,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改进装置,经现场实验,效果很好,请你说出他改进的地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