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用“ ”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
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D.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1

【答案】A
【解析】解:
A、反应生成的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即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反应物为两种单质;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A正确;
B、反应生成的四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而反应后的分子为未参加反应的分子、不是反应所生成的分子;因此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故B错误.;
C、由反应的模拟模型图可得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故C不正确;
D、对比反应前后的分子,其中反应前的3个分子有1个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该分子有2个;图中的6个分子全部参加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6:2=3:1;故D不正确.
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实验与探究
(1)某班同学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I)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能看到的现象是 ,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II)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
(III)若将红磷换成木炭,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填“能”或“否”)?理由是

(2)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乙(选用3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I)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②点燃酒精灯;
③撤去酒精灯;④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题目】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1)【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
C.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集合耗尽
(2)【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3)【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猜想】装置漏气;装置内氧气有剩余;…
(4)【实验探究1】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3)通过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结果更准确的原因:
(5)【实验探究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氧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4),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131mL

90.0mL

63.6mL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 .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填物质名称)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7)【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填“能”或“不能”),理由 . (提示:铜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锈蚀时,当反应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时,反应才能恰好完成.)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