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2019年初,安徽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大面积冰雪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在政府部门组织下,各单位对道路进行除雪工作。在除雪过程中,融雪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可能是由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铜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小华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推断:
(1)该融雪剂中一定不含有______,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第③步分离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答案】硫酸铜 氯化钙 CaCl2+Na2CO3=CaCO3↓+2NaCl 复分解反应 过滤
【解析】
解:由少量融雪剂样品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可知,该融雪剂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无色溶液加碳酸钠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可知该融雪剂中一定氯化钙,可能含有氯化钠。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融雪剂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一定含有氯化钙;
(2)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符合“两交换,价不变”的特点,是复分解反应;
(3)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相分离的方法叫过滤;所以第③步分离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题目】下表为氯化铵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NH4Cl溶解度/g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NaCl溶解度/g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20°C时75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NaCl__________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_________°C之间。
(3)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50. 0g氯化铵配制成50°C的溶液,再冷却到30°C ,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题目】如表是几种家用清洁剂的功能和有效成分.
清洁剂 | 洁厕灵 | 彩漂液 | 漂白水 |
功 能 | 清除污垢,除异味 | 漂洗衣物,使色彩鲜艳 | 漂除衣物污渍 |
有效成分 | 盐酸(HCl) | 过氧化氢 | 次氯酸钠(NaClO) |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若大理石的污垢用洁厕灵清洗,主要现象是 .
(3)在盛有少量“彩漂液”的试管中,加少量二氧化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洁厕灵”与“漂白水”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其有效成分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有毒的氯气(Cl2),化学方程式为 .
【题目】有些食品袋里装有一小袋铁粉作保鲜剂,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使用过且已经生锈的保鲜剂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保鲜剂可能的组成:①只有 Fe2O3; ②Fe和 Fe2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探究已使用过的保鲜剂的成份
(1)取保鲜剂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小组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认为猜想②成立,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探究 2)保鲜剂中 Fe2O3含量的探究
称取保鲜剂样品 1.0g 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 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继续通 C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2)先通入CO气体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
(3)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 反应后 |
玻璃管和保鲜剂的总质量 |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 |
①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表中的数据后,得出保鲜剂与反应后固体质量差值0.21g是______填标号。
a保鲜剂中铁的质量
b保鲜剂中氧化铁的质量
c保鲜剂中氧化铁与通过反应生成的铁的质量差
反应完全后,继续通 C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______(任意写一条)。
(4)(反思评价)图1中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
(附加题)(注意: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加4分,总分不超过60分)
(实验探究)在如下图所示,保鲜袋中装有保鲜剂,将O2、CO2、湿度(测水蒸气)传感器探头放入保鲜袋中(有少量空气),然后快速向袋内呼出气体直到吹满,再打开仪器开始采集数据。采集的数据如下图所示,纵坐标均为某气体体积分数(%),横坐标均为时间(s)。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O2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是______(选填“M”、“N”、“Q”),指出曲线N在0~50s内下降的原因______。
(2)查阅文献得知其他人员使用铁的缓慢氧化原理来测量封闭容器内的氧气含量时,可以将氧气消耗至大约1%,但此处氧气剩余含量明显偏高,试解释原因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中,没有生成二氧化碳,但它的含量仍然发生了变化,请根据图像作出解释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