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氧化铜能与多种物质反应,能否与氨气(NH3)反应呢?在老师的指导下,某同学进行了探究.(注: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实验设计】按图设计组装好仪器,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
【进行实验】
(1)A中氧化铜全部转化成光亮的红色固体
(2)B中U形管内物质变蓝;
(3)C中集气瓶内收集到一种无色气态单质,该气体用排水法收集的理由是 。
(4)从C中水槽里取适量液体于试管内,向试管里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原因是 。
【实验结论】氧化铜和氨气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继续探究】(1)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质量 | 实验前 | 实验后 |
氧化铜粉末+玻璃管 | 65.6g | 59.2g |
(2)A中玻璃管内的反应证明,氨气的化学性质与 有相似之处(填物质化学式)
【进行实验】(3该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
(4)红色;多余的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够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实验结论】2NH3+3CuO3Cu+N2+3H2O;
【继续探究】CO等.
解析试题分析:【进行实验】(3)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的气体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4)因为氨气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现碱性,反应中多余的氨气会溶于水,是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A中氧化铜全部转化成光亮的红色固体是铜;B中U形管内硫酸铜白色粉末变蓝说明有水的产生;C中集气瓶内收集到一种无色气态单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是氢气,故反应的方程式2NH3+3CuO3Cu+N2+3H2O;
【继续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及实验的数据可以看出氨气具有还原性,因此和还原性的一氧化碳、氢气相似.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本题为信息给予题,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从题干叙述的内容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依据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解题,难度较大.
实验室有一瓶保管不当的试剂(如图1),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小欣和小芳同学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1)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2)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A.酸 B.碱 C.盐
(3)Ⅰ.实验员说,这瓶试剂可能是NaCl、NaOH、Na2CO3、NaHCO3,并提示:Na2CO3、NaHCO3的水溶液均显碱性。
Ⅱ.查阅资料: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如下:
物质 | NaCl | NaOH | Na2CO3 | NaHCO3 |
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得出结论:
小欣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的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填写物质名称)。
设计并实验:
请你设计实验确定这瓶试剂的名称,并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 |
小明在实验室验证盐酸化学性质时,将碳酸钠溶液倒入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看到有气泡产生.为了解两种物质间的反应情况,他决定从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入手进行探究.
(1)小明对反应后溶液溶质组成了两种猜想,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
猜想1:溶质为NaCl和Na2CO3
猜想2:溶质为NaCl和HCl
猜想3:溶质为_________
(2)比较三种猜想,说明你提出猜想3的理由:_________
(3)小明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方案,用两种方法验证了猜想2成立.按要求填写下表.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法一 | 取少量反应后溶液,加入_________ | _________ | 猜想2成立 |
方法二 | 取少量反应后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 | _________ | 猜想2成立 |
你认为方法二是否正确_________ ,说出理由:_________ .
小明家的新房装修,瓦工师傅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收工时瓦工师傅把未用完的石灰浆用沙土盖上,以备第二天再用,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石灰浆因变质而失效.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石灰浆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2)小明想通过实验验证石灰浆的变质情况,请你帮助小明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取样,加一定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 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 | 该石灰浆部分变质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 |
(3)由此小明联想到实验室里的一些药品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中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如澄清的石灰水;
②药品具有挥发性,如 ;
③ ,如浓硫酸.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2012教育部审定)“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 |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
Ⅱ.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 |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
Ⅲ.将实验Ⅱ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虑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 |
Ⅳ.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
【实验结论】
(1)A中产生的气体是 ;
(2)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 和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评价】
(1)设计实验Ⅳ的目的是 ;
(2)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实验拓展】
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nO2只能作为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它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E.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它属于糖类
化学小组同学探究“酸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部分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①号试管:固体溶解,产生气泡,放热; ②号试管: . | a、金属活动性: 镁 铜(填“>”或“<”) b、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 |
(2) | ③号试管:绿色粉末逐渐溶解,产生气泡,溶液显蓝色. ④号试管:绿色粉末逐渐溶解,产生气泡,溶液显绿色. | 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
【发现问题】碱式碳酸铜与稀硫酸反应形成的CuSO4溶液显蓝色,而与盐酸反应形成的CuCl2溶液显绿色.
【提出问题】同样都含有Cu2+,为什么③号试管中的CuSO4溶液显蓝色,而④号试管中的CuCl2溶液显绿色.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若溶液中Cu2+显蓝色,则SO42+对Cu2+显色无影响,而Cl﹣对Cu2+显色有影响;
猜想二:若溶液中Cu2+显绿色,则 ;
猜想三:…
【实验验证】同学们用下列两种不同方案初步验证猜想一,请你补全实验所需试剂:
方案一:取少量③号试管中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观察到预期实验现象,猜想一正确.
方案二:取少量④号试管中的CuCl2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观察到预期实验现象,猜想一正确.
【评价与反思】同学们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溶液颜色成因复杂,相关知识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同学们在探究物质的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编号 | 实验内容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1) | 分别向盛有NaOH溶液、KOH溶液的A,B两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 | 两支试管均有 沉淀生成 | 不同的碱溶液都含有 (填化学符号)所以不同的碱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2) |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稀 和浓 于白纸A,B上,片刻. | 白纸A没明显现象;白纸B变黑(生成了炭) | 同种酸,由于 不同,它们性质不完全相同 |
实验内容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 |
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_____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 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 | 猜想③成立 |
[反思评价] 有同学提出将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汽油溶解衣物上的油污 | B.用食盐水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 |
C.用洗洁精乳化餐具上的油污 | 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