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烧杯②种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写名称或化学式);
(3)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答案】
(1)是
(2)氯化钾
(3)50
(4)A、D
【解析】解:(1)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上层的清液达到饱和状态;(2)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剩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3)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所以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50g=50g;(4)A、等质量的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烧杯①中没有固体剩余,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A正确; B、烧杯①中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不一定有固体析出,故B错误;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不一定还有剩余固体,故C错误
D、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温到t2时,两种物质都完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液质量都相等,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AD.
故答案为:(1)是;(2)氯化钾;(3)50;(4)A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题目】潜艇里常使用一种氧化物,将CO2转化为O2同时生成Na2CO3,据此推断该氧化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 一定含有Na、O B. 一定含有Na、C C. 一定含有Na、C、O D. 一定含有Na
【题目】两位同学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在标有“单质”的药柜中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黑色粉末A,在标有“氧化物”的药柜中发现另一瓶失去标签的黑色粉末B.
(1)【提出问题】这两瓶黑色粉末A和B分别是什么物质? 【猜想1】甲同学:A是铁粉,B是二氧化锰.
乙同学:A是炭粉,B是氧化铜.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A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 黑色粉末不溶解,没有气体产生. | A粉末一定不是 . |
②取少量B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 . | B粉末是氧化铜. |
(2)【反思与拓展】 (i)将这两种黑色粉末混合加热(如图),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A和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 .
(ii)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题目】黄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可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常用品.为了测定黄铜样品的组成,取五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样品 | 第1份 | 第2份 | 第3份 | 第4份 | 第5份 |
取样品质量(g)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取稀硫酸质量(g) | 30.0 | 60.0 | 90.0 | 120.0 | 150.0 |
产生气体质量(g) | 0.3 | 0.6 | 0.9 | 1.0 | 1.0 |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从第份开始,金属已经反应完全了.
(2)列式计算该黄铜样品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40.0g样品中加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