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06?玄武区二模)小王在家里用鸡蛋壳与盐酸反应,证明鸡蛋壳里是否含有CO32-(装置如右图所示),实验后小王进行了如下归纳与推测,其中不正确的是( )![](http://thumb.zyjl.cn/pic6/res/czhx/web/STSource/20131017163223697584217/SYS201310171632236975842017_ST/images0.png)
【答案】分析:根据离子的性质判断,物质与盐酸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物质中含有CO32-离子.
解答:解:A、能与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体的物质,可能是氢气或二氧化碳等,在没有明确气体的情况下得此结论不妥;故A正确;
B、有气泡产生且玻璃片上出现浑浊,说明与盐酸反应放出了二氧化碳,可得到鸡蛋壳里可能含CO32-的结论;故B不正确;
C、若玻璃片上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可能受其它原因影响如盐酸的浓度过大而挥发等,因此不能就此得出鸡蛋壳里没有CO32-的结论;故C不正确;
D、若玻璃片上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有可能是盐酸的浓度过大,此种可能会存在,故D正确;
故选AC.
点评:要检验物质中含有CO32-时,必须使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所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否则不能得出含有CO32-的结论.
解答:解:A、能与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体的物质,可能是氢气或二氧化碳等,在没有明确气体的情况下得此结论不妥;故A正确;
B、有气泡产生且玻璃片上出现浑浊,说明与盐酸反应放出了二氧化碳,可得到鸡蛋壳里可能含CO32-的结论;故B不正确;
C、若玻璃片上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可能受其它原因影响如盐酸的浓度过大而挥发等,因此不能就此得出鸡蛋壳里没有CO32-的结论;故C不正确;
D、若玻璃片上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有可能是盐酸的浓度过大,此种可能会存在,故D正确;
故选AC.
点评:要检验物质中含有CO32-时,必须使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所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否则不能得出含有CO32-的结论.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http://thumb.zyjl.cn/pic6/res/czhx/web/STSource/20131017163223697584217/SYS201310171632236975842034_ST/images0.png)
反应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 335.70 | 335.54 | 335.44 | 335.38 | 335.34 | 335.32 | 335.31 | 335.30 | 335.30 |
(2)若要计算黄铜屑中锌的质量分数,还缺少的数据是______.若该数据用a表示,求黄铜屑中锌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请你再设计一个测定黄铜屑中锌的质量分数的方案.
(2006?玄武区二模)在一定体积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反应中溶液的温度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变化如下:
(1)查得室温下10%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为1.02g/cm3,配制100mL这种氢氧化钠溶液,需氢氧化钠______g,其配制过程是______.
如用______mL(填“10mL”、“50mL”或“100mL”)量筒量取水时,面对刻度线,仰视读数,则所配制的溶液______10%(填“=”、“>”或“<”)
(2)试绘出溶液的温度与加入盐酸的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http://thumb.zyjl.cn/pic6/res/czhx/web/STSource/20131017163223697584217/SYS201310171632236975842032_ST/images0.png)
(3)根据曲线讨论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
①加入盐酸的量在2mL~10mL之间时:______.
②加入盐酸的量在10mL~20mL之间时:______.
(4)若某同学提出“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与10%盐酸反应,以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此提议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______.
(5)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为了证明这两种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①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______,理由是______;
②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
加入盐酸体积V/mL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溶液温度上升(t)/℃ | 15.2 | 19.6 | 22.0 | 26.0 | 28.2 | 26.7 | 25.7 | 24.7 | 23.7 | 22.9 |
如用______mL(填“10mL”、“50mL”或“100mL”)量筒量取水时,面对刻度线,仰视读数,则所配制的溶液______10%(填“=”、“>”或“<”)
(2)试绘出溶液的温度与加入盐酸的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http://thumb.zyjl.cn/pic6/res/czhx/web/STSource/20131017163223697584217/SYS201310171632236975842032_ST/images0.png)
(3)根据曲线讨论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
①加入盐酸的量在2mL~10mL之间时:______.
②加入盐酸的量在10mL~20mL之间时:______.
(4)若某同学提出“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与10%盐酸反应,以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此提议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______.
(5)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为了证明这两种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①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______,理由是______;
②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 |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 结论 |
(2006?玄武区二模)蜡烛(主要成分:石蜡)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品.让我们通过实验共同来探究它的组成及有关性质.
(1)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蜡烛,把它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你能得到的结论有①______,②______.
(2)查阅资料后得知石蜡中含有碳等元素.为了验证石蜡中含有碳元素,你将进行怎样的实验操作?试完成实验报告.
(3)我还能提出一个与蜡烛有关,需要再探究的新问题:______.
(1)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蜡烛,把它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你能得到的结论有①______,②______.
(2)查阅资料后得知石蜡中含有碳等元素.为了验证石蜡中含有碳元素,你将进行怎样的实验操作?试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石蜡中有碳元素 |
(2006?玄武区二模)合作探究: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五分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推测⑤的结果.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实验室里常出现酒精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所用酒精的 体积分数 | 95% | 65% | 55% | 15% | 5% |
实验 现象 | 酒精烧完 棉布烧坏 | 酒精烧完 棉布无损 | 酒精烧完 棉布无损 | 不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