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铍的化学式为_______。11号与16号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是为________。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核外电子数依次是______。
(3)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金属Na、Mg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Be(OH)2 Na2S 递增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解析】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2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1)氢氧化铍中,铍元素最外层有2个电子,易失去,带上两个单位正电荷,表现化合价是+2,氢氧根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氢氧化铍的化学式为Be(OH)2; 11号(钠元素)与16号(硫元素)元素形成化合物是硫化钠,硫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硫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硫化钠的化学是为Na2S。故填:Be(OH)2。
故填:Be(OH)2;Na2S。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核外电子数依次是递增。
故填:递增。
(3)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得失电子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是化学性质,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Na、Mg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导致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即金属Na、Mg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题目】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查阅资料中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最低氧含量数据如表:
请结合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可燃物名称 | 蜡烛 | 木炭 | 棉花 | 红磷 | 白磷 |
最低氧含量/% | 16 | 14 | 8 | 8.8 | 3.2 |
(1)图1为教材中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图:请写出集气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结合数据,你认为红磷适合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吗?你的理由是:______。但实验过程中又确实看到进来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容积的.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2)图2是拉瓦锡的实验装置,回看拉瓦锡的实验选择汞的优点有:______(不定项选择)
A.实验过程没有污染
B.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
C.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后又得到汞和氧气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3)请你结合数据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密闭装置内红磷熄灭后的空气中还有氧气,写出操作步骤和现象:______。
(4)已知当氧气浓度为10%﹣14%时,人仍有意识,但会出现判断失误,且本身不察觉。当氧气浓度为6%﹣8%时,人会呼吸停止,并在68分钟内死亡。所以为进入某储藏蔬菜的地窖,一般都会进行灯火实验,结合数据分析使用蜡烛做灯火实验可靠吗?并说明理由:______。
【题目】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钙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猜想)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Ⅰ、全部是Ca(OH)2; 猜想Ⅱ、全部是CaCO3 猜想Ⅲ、_____。
小明同学取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振荡,静置,发现有白色沉淀出现,他认为氢氧化钙已发生变质。小红同学提出质疑,认为小明的实验不足以说明氢氧化钙已变质。其理由是_____。
(实验过程)小雯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说明沉淀A中含有的物质名称是_____。
(2)若X是CO2气体,现象c无白色沉淀,则说明样品中_____(填“有”或“没有”)Ca(OH)2,综合(1)和(2)的结论,得出猜想_____成立。
(3)若将猜想Ⅲ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污染环境。小雯同学用适量稀硫酸处理废液,但不知是否恰好完全中和。于是,小强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来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处理后的废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 若溶液变成红色 | 处理后的废液仍然显碱性 |
若没有明显现象 | 处理后的废液显中性 |
①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足以证明处理后的废液一定显中性,理由是:_____。为此,还需要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种试剂再进行实验验证,其中可行的是_____(填字母)。
A 石蕊溶液 B Ba(NO3)2溶液 C 锌粒 D 生锈的铁钉
②氢氧化钙变质的方程式为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