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根据下列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A表示的粒子属于_____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周期_____族
(2)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_____(填字母);
(3)在化学反应中可以相互转化的粒子是_____(填字母)
(4)D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当x=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②当x=8时,该粒子符号为_____。
【答案】非金属 二 第六主 A与B BC 10 O2-
【解析】
13、解:(1)A表示的8号元素,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该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所以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第六主族;故填:非金属;二;第六主;
(2)A与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A与B的化学性质相似;故填:A与B;
(3)B是硫原子,其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硫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为2、8、8结构;故填:BC;
(4)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a=2+8=10;故填:10;
②当x=8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带有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O2-;故填:O2-。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进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途径,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1)用控制变量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 | 实验二 |
①实验一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②实验二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__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添加酸碱指示剂。某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试管中溶液不变色。于是针对此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科学探究。
A.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二: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
猜想三:反应后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觉得猜想一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
B.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 pH_______7 (填“>”、“=”或“<”) | 猜想二不成立,猜想三成立 |
②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案一不同),验证猜想三成立,并填写下表:
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___ | _________ | 猜想二不成立,猜想三成立 |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他们把焦炭和氧化铁粉末合加强热,得到无色气体A和黑色粉末B(如图所示)。
(1)他们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经分析得知,无色气体A不含有单质,黑色粉末B的成分是一种或两种单质。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对无色气体A和黑色粉末B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组认为无色气体A中可能有CO2,也可能有CO。
乙组认为黑色粉末的成分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①只含有________。
②含有铁和碳。
(实验探究)(1)为验证甲组的猜想,同学们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装置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当看到甲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中____________后,可以确定无色气体A是CO2、CO的混合气体。有同学提出把甲、乙交换位置,让气体A先通过热的氧化铜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你的判断是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
(2)为验证乙组中假设②是否成立,设计实验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完成以下探究。
实验方法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物理方法 | _________ | _________ | 假设二成立 |
(交流反思)针对甲组实验存在的缺陷,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改进,解决了污染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