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 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C.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 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答案】B
【解析】
A、装置A中的反应是CuO+COCu+CO2,Cu2O+CO2Cu+CO2,反应中没有生成水,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CO2,错误;B、一氧化碳是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排尽玻璃管中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正确。C、由题意可知装置B增重4.4g,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4.4g××100%× =1.6g,铜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2:1,所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或Cu和CuO的混合物或Cu2O、Cu和CuO的混合物,错误;D、若缺少装置C,装置B增重的质量偏大,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低,错误。故选B。
【题目】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
(1)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
(2)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试验溶液的导电性,灯泡越亮,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3)溶液的导电性也可以用电导率仪(如图B)测定出的电导率数值大小进行衡量。电导率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提出问题1)溶液是否都能导电?
(进行实验1)25℃时,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编号 | 液体 | 现象 | 实验结论与解释 | |
1-1 | 100mL水 | 灯泡不亮 | 水不导电 | |
1-2 | 100mL 10%的硝酸钾溶液 | 灯泡亮 | 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 溶解在水中的硝酸钾能够解离出自由移动的k+和NO3- |
1-3 | 100mL 10%的蔗糖溶液 | 灯泡不亮 | 蔗糖溶液不导电 | 溶解在水中的蔗糖不能解离出自由移动,仍以蔗糖分子形式存在 |
(提出问题2)溶液的导电性是否受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进行实验2-1)30℃时,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将数据记录下表。
氯化钠溶液浓度(%) | 1.4 | 2.8 | 4.2 | 5.6 | 7.0 |
电导率值(S/m) | 2.000 | 3.219 | 4.533 | 5.800 | 7.133 |
(进行实验2-2)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的目的是________。
(2)通过实验1-2和实验1-3的对比,说明________对溶液的导电性有影响。
(3)实验2-1中,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解离出的离子是_______和______,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2-2,不能够得出“对于氯化钠溶液来说,温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原因是_______。
(反思与交流)
(5)完成实验1-3后,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做实验1-1,理由是_________。
【题目】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 L | M | N | P |
熔点/℃ | -117 | 3550 | 44 | -259 |
沸点/℃ | 78 | 4827 | 257 | -253 |
着火点/℃ | 510 | 370 | 40 | 580 |
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_________(填 “合理”或“不合理”)。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________(填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