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分析如图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110g
C.将t1℃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t2℃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甲>乙
快手美食“自热米饭”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某化学小组对发热包的固体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发热包可能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物质组成。
②MgCl2溶液、AlCl3溶液均能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③氢氧化镁不溶于NaOH溶液,氢氧化铝可溶于NaOH溶液。
(猜想1)固体中一定存在铁粉及生石灰
(实验1)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1 | 取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 —— | —— |
1-2 | 用磁铁多次重复靠近其中一份粉末 | 有部分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 | _____ |
1-3 | 取另一份粉末于试管中,_____ | 放热,溶液变为红色 |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生石灰 |
(猜想2)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和炭粉
(实验2)继续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2-1 | 取实验1-2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 _____,滤液呈无色 |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炭粉,至少含镁粉、铝粉中的一种 |
2-2 | 取实验2-1的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_____溶液至过量 |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变为无色溶液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2的结论是_____。
(2)补全实验1-3的操作_____。
(3)补全实验2-1的现象_____。
(4)实验2-2加入的试剂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5)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该发热包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
(6)氢氧化铝与NaOH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常见液态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实验温度 | 20℃ | 20℃ | 20℃ | 20℃ | 80℃ | 20℃ |
溶剂种类 | 水 | 酒精 | 水 | 水 | 水 | 水 |
溶剂质量 | 20g | 20g | 10g | 10g | 10g | 10g |
固体种类 | A | A | A | B | A | B |
加入固体质量 | 10g | 10g | 10g | 10g | 10g | 10g |
溶解固体质量 | 6.2g | 0g | ① | 3.6g | 10g | 3.6g |
(1)第一组的实验目的是_____;该组中所得到的溶液是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第二组中“①”的数值为____g。
(3)能得出结论“20℃时固体A的溶解性小于固体B的溶解性”的是____(填“第一组”、“第二组”或“第三组”)。
(4)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填序号)
A 温度 B 加入溶剂种类 C 加入溶剂质量 D 加入固体种类 E 加入固体质量
物质的检验与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法 | |
A | 鉴别纯棉线和合成纤维 | 观察颜色 |
B | 鉴别化肥NH4Cl和KCl | 取样,加熟石灰,研磨,嗅气味 |
C | 除去O2中混有少量的CO2 | 通过足 量NaOH的溶液,再通过足量浓H2SO4 |
D |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 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