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依据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把符合题意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Mg2+②CO2 ③2CO ④⑤2NO3﹣
(1)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是_____;
(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_;
(3)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目的是_____;
(4)表示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的是_____;
(5)表示离子个数的是_____。
【答案】① ③ ② ④ ⑤
【解析】
(1)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①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①;
(2)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③2CO中的“2”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故选③;
(3)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②CO2中数字“2”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目,故选②;
(4)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中的“2”表示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④;
(5)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⑤2NO3-,中数字“2”表示离子个数,故选⑤。
【题目】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开发前景十分远大:
(1)目前海水淡化普遍采取的方法是_____。
(2)海水晒盐能够得到粗盐,某兴趣小组同学选取一些粗盐样品,想制得较纯净的精盐,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步骤一:除去泥沙等难溶性杂质、操作的主要步骤为溶解,过滤、_____,在最后一步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____;
步骤二:除去步骤一所得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采用如图所示流程:
写岀试剂甲溶液的溶质是_____,沉淀C的成分是_____;(均填化学式)
某同学通过对滤液3成份的检验与分折,确定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已被完全去除干净,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取少量滤液3于试管中,加入足量_____;过滤,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 | 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全部溶解 | 证明滤液3中含有_____,没有氯化钙和硫酸钠 |
步骤二:向步骤一反应后所得滤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 | 溶液变红 | 证明滤液中含有_____,没有氯化镁 |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________。某次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②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O2;猜想二:该气体为______;猜想三:该气体为O2和Cl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序号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方案Ⅰ |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 木条复燃, 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 猜想_______成立 |
方案Ⅱ |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 木条______, 淀粉碘化钾试纸为___色 | 猜想三成立 |
【反思评价】
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①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__。
②老师:不需要进行实验,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__________。
【拓展应用】
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①溶解、②________、③洗涤干燥。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