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元素如图表示了土壤的pH与植物吸收这些元素的关系,栅栏越宽,营养元素吸收率的越高。
(1)当pH=4,土壤显____性,在这种土壤里植物往往不能正常的生长,这是因______;
(2)如果施用一种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的肥料,当土壤的pH放在____时,植物的吸收率最高;
(3)如果施用由硝酸钾和磷酸二氢氨组成的____(选填“氮”、“磷”“钾”或“复合”)肥料,为了使营养元素能最大限度地被吸收,土壤的pH应控制在________。
【答案】酸 土壤中酸性较强时,植物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低 5.7~7 复合 6~7
【解析】
(1)当pH=4,小于7,土壤显酸性。据图可知,pH=4的条件下,表示氮、磷、钾元素吸收的栅栏很窄,表明pH=4的条件下,土壤里植物氮、磷、钾元素的吸收率低,所以在这种土壤里植物往往不能正常的生长;
(2)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达,增强植物抗寒抗旱能力。据图可知,当土壤的pH在5.7~7 时,表示磷元素吸收的栅栏较宽,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率最高;
(3)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和磷酸二氢氨(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组成的是复合肥料;据图可知,土壤的pH控制在6~7时,氮、磷、钾元素能同时最大程度被植物吸收。
【题目】Na2CO3和NaHCO3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能与酸、某些碱反应。但碳酸钠稳定,而 NaHCO3受热分解:2NaHCO3X+H2O+CO2↑。
(1)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______。
(2)工业上用碳酸钠制烧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同学们在探究其化学性质实验后,将剩余固体药品集中放在烧杯中。小明为了弄清剩余固体的成份,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猜想)剩余固体是:I.Na2CO3;Ⅱ.NaHCO3;Ⅲ.______。
(进行实验)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①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 剩余固体一定有: ______ 。 |
②取适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固定在铁架台上,充分加热。 | 白色固体质量减少, 试管内壁有较多水珠出现。 |
(结论分析)
①据上述实验现象,小明认为猜想Ⅲ正确。但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______也有相同现象。
②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要确定剩余固体成分,小明只要做实验操作②,并补充操作______,再通过______即可得出结论。
(拓展反思)
有同学提出,碳酸钙和碳酸氢钙能不能互相转化呢?小明认为可以,因课本“资料卡片”中介绍的《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就是“CaCO3→Ca(HCO3)2→CaCO3”的过程。则“CaCO3→Ca(HCO3)2”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题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对秸秆制乙醇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可为万吨级示范装置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秸秆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问题展开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乙醇俗称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用乙醇做燃料,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提出猜想)该小组根据乙醇的成分猜想秸秆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设计实验)设计并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请完善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将秸秆烘干,粉碎后放在直玻璃管中 (2)通入一会儿氧气,再点燃酒精灯。 | (1)秸秆燃烧,直玻璃管内有水雾产生。 | 生成物中有____。 |
(2)还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 | 生成物中有CO2。 |
(结论与解释)(1)将秸秆烘干的主要目的是:①干燥,使其容易燃烧;②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探究,该小组得出结论:秸秆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阐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绿色植物。植物秸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在适当催化剂作用下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再将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发酵转化为乙醇。请写出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