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甲、乙两种物质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象和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B.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将至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向烧杯的水中加NH4NO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答案】B
【解析】解: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则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描述正确;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将至t1℃时,甲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变大则继续溶解试管内的固体,但溶解固体后是否饱和无法确定,若恰好饱和,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若溶解后不饱和,则降温后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降温后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描述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物质逐步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减小,溶剂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D、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正确;
故选:B.
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则此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并结合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分析解答;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结合二者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D、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结合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解答.
【题目】碘酸钾(KIO3)主要用作食盐加碘剂 Ⅰ、制备碘酸钾
实验室制备碘酸钾的路线如下:
干海带→I2 HIO3 KIO3
(1)KIO3中I的化合价为 , 含碘盐中的碘是指(填字母). a、离子 b、元素 c、分子
(2)实验中需要用试纸测定溶液的pH,其操作方法是 .
(3)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 .
(4)用冰水洗涤过滤所得KIO3晶体,其原因是 .
(5)温度过高,会造成H2O2利用率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
(6)Ⅱ测定碘含量 资料:
①碘酸钾与碘化钾反应方程式为:KIO3+5KI+3H2SO4═3K2SO4+3H2O+3I2
②淀粉溶液遇碘显色时,碘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③扬州作为轻度缺碘地区,食盐中碘含量(以I计)应为18~33mg/Kg
步骤1:配置以下各种试剂:100g/L食盐溶液,2.14×10﹣3g/L KIO3溶液,测试液(含10g/L淀粉、196g/L H2SO4、1.66g/L KI).
步骤2:取5支相同规格小试管,贴上编号标签,按下表要求分别依次加入步骤1中配置的KIO3溶液,测试液、蒸馏水,塞上橡皮塞,混合后有序放置在试管架上(各试管中KIO3完全反应).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5 |
KIO3溶液滴数 | 30 | 25 | 20 | 15 | 10 |
测试液滴数 | 10 | 10 | 10 | 10 | 10 |
蒸馏水滴数 | 0 | 5 | 10 | 15 | 20 |
步骤3:另取一支小试管,一次加入步骤1中所配置的食盐溶液10滴、测试液10滴、和蒸馏水20滴,混合后与步骤2中各试管内颜色对照.
步骤3所得溶液呈色,则说明该食盐是含碘盐.
(7)步骤2实验的目的是 , 步骤2中测试液的滴数保持一致的原因是 .
(8)若步骤3所得溶液颜色与3号试管一致,则100mL该食盐溶液中含有碘酸钾mg.该食盐中碘含量为mg/Kg,扬州地区要求(填“符合”或“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