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I类反应放出热量, II类反应吸收热量
B.Fe在I、II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
C.I、II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D.Fe在氧气中烧烧均会产生明亮的火焰
【答案】C
【解析】
A、Ⅰ类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Ⅱ类反应发生缓慢氧化,也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发生缓慢氧化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Ⅰ、Ⅱ两类反应,分别体现了氧气能支持燃烧、能发生缓慢氧化,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Fe在氧气中燃烧,不会产生明亮的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探究一: 某同学发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含量约占40%的空气样品中就能复燃,那么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并进行了记录。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集气瓶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① |
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的体积分数 | 10 | 20 | 30 | 40 | 50 | 31 | 33 | 35 | 37 | 39 | 34 |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 微亮 | 亮 | 很亮 | 复燃 | 复燃 | 很亮 | 很亮 | 复燃 | 复燃 | 复燃 | 很亮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说明氧气肯定收集满?________(填“是”或“否”)。
(2)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③、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①、②、⑤的实验。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______________。
(4)实验数据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5%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5)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时,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的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汽所致,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大约_________℃。
某同学改用如图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提出问题)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常温下,在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1.5g二氧化锰和x g氧化铜,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氧气所需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 Ⅰ | Ⅱ |
反应物 | 5%过氧化氢溶液20mL | 5%过氧化氢溶液20mL |
催化剂 | 1.5 g 二氧化锰 | x g 氧化铜 |
时 间 | 46 s | 84 s |
实验Ⅱ中x的值应为___________。小张同学在上述实验中发现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氧气时(如图1),发现反应放热且过于剧烈,不易控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发生装置(如图2)放在冷水中能获得平稳的气流。通过上述实验,小张发现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题目】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和红砖粉,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
(进行实验)图示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气体发生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 1 | 2 |
反应物 | 6% 过氧化氢 | 6% 过氧化氢 |
催化剂 | 1 g红砖粉 | 1 g 二氧化锰 |
时间 | 152 s | 35 s |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二氧化锰或红砖粉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二氧化锰和红砖粉是否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否变。
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助他们继续探究。____________ (只要求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案)
【题目】课后查阅资料后,小丽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请回答问题:
(1)分析图2,氯酸钾熔点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分解温度;
(2)分析图2,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丽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Ⅰ | 检查气密性 | 方法:___ |
Ⅱ |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 不填 |
Ⅲ |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较长时间才能复燃。 |
Ⅳ |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后可观察到木条立刻复燃。 |
请回答:①步骤Ⅰ中检查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
②完善步骤Ⅲ中的填空: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_;
③小丽认为根据步骤Ⅳ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___不变。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丽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