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如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C. 天平不平衡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 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A、红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可测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A正确;
B、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能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B正确;
C、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逃逸到空气中,使得天平不平衡,但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
D、乒乓球片和滤纸片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因此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C。
【题目】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教材用如图Ⅰ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是______。
(3).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其目的是______。
(4).图Ⅰ与教材中的装置还是略作了改进,实验结束时,可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防止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外,还可以防止______。
(5).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Ⅱ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研究)
分别称取2g木炭与混合物,按每种比例重复实验3次。实验记录如下表:
总质量相同(2g)但木炭与比例不同的实验对比表
比例 | 1:6 | 1:7 | 1:8 | 1:9 | 1:10~1:11 | 1:12 | 1:13 |
加热时间 |
| ||||||
实验现象 | 红热,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 偶尔红热,气泡较少 | |||||
实验结果 | 表层铜球较大,出现未完全反应的黑色木炭粉末,且木炭含量越高黑色粉末越多 | 反应较完全,生成亮红色网状铜块 | 部分生成 | 主要产物是 |
由实验数据分析,除温度外,影响实验的因素是______;
从产物分析,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是______。
(装置改进)
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图Ⅱ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使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交流讨论)
由于试管中有空气,实验时应注意:
①混合物需进行预热,除了使试管受热均匀外,另外的目的是______。
②从理论上讲,并不能把石灰水变浑浊作为木炭跟开始反应的充分证据。其理由是______。
【题目】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教材用如图Ⅰ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是______。
(3).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其目的是______。
(4).图Ⅰ与教材中的装置还是略作了改进,实验结束时,可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防止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外,还可以防止______。
(5).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Ⅱ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研究)
分别称取2g木炭与混合物,按每种比例重复实验3次。实验记录如下表:
总质量相同(2g)但木炭与比例不同的实验对比表
比例 | 1:6 | 1:7 | 1:8 | 1:9 | 1:10~1:11 | 1:12 | 1:13 |
加热时间 |
| ||||||
实验现象 | 红热,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 偶尔红热,气泡较少 | |||||
实验结果 | 表层铜球较大,出现未完全反应的黑色木炭粉末,且木炭含量越高黑色粉末越多 | 反应较完全,生成亮红色网状铜块 | 部分生成 | 主要产物是 |
由实验数据分析,除温度外,影响实验的因素是______;
从产物分析,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是______。
(装置改进)
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图Ⅱ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使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交流讨论)
由于试管中有空气,实验时应注意:
①混合物需进行预热,除了使试管受热均匀外,另外的目的是______。
②从理论上讲,并不能把石灰水变浑浊作为木炭跟开始反应的充分证据。其理由是______。
【题目】下列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 B.镁在空气中加热 |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