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4分)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向污染宣战”。对下列行为引发环境污染进行分类,能更好地防治污染。据此,请你判断并用序号回答:

①汽车排放尾气; ②家庭洗涤剂的排放; ③水中蓝、绿藻类狂涨;

④公共场所吸烟; ⑤夏天城市露天烧烤; ⑥海洋钻探石油泄漏

(1)主要引发空气污染的是____________;

在工农业或生活中,请你举出既能引发空气污染,又能引发水污染的一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

(2)春耕地之前,为了便于整地播种,农民将田地中的杂草进行点燃,又叫烧荒,这样会引发空气中PM2.5增多,为防止空气污染,在不点燃的条件下,又要将这些杂草变成农作物的养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④⑤;农业上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或生活垃圾的大量堆积)

(2)进行耕地,将杂草翻入较深土层下腐烂沤制成农家肥;(或集中埋入深土中腐烂沤制成农家肥)

【解析】

试题分析:(1)空气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故选①④⑤;引起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组成的;

(2)可通过缓慢氧化将杂草变成农作物的养分,如集中埋入深土中腐烂沤制成农家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CaCO3)和稀盐酸制CO2,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操作】(1)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

(2)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_______性;

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Ⅰ】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Ⅰ】(1)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___________。

(2)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3)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Ⅱ】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否仍含有CaCO3

【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1)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解释“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1)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假如用100g14.6%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石灰石反应,看不到气泡产生时,停止收集气体。收集到的CO2质量_______(选填“>”、“<”、“=”)8.8g。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