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常见的气体,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1/31/1829beec.png)
(1)甲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2,发生装置应选用如图中的
(2)乙同学利用B装置制取CO2,如图是乙同学在化学实验中主要操作过程的示意图.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1/31/e7cef6d3.png)
根据上述实验操作过程,请找出乙同学操作错误的是(填序号)
(3)丙同学用B装置制得了与上述两个同学不同的气体,写出他实验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1/31/1829beec.png)
(1)甲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2,发生装置应选用如图中的
A
A
装置(填编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 ||
2KMnO4
K2MnO4+MnO2+O2↑
,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你的改进方法是
| ||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若用C装置收集,当O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是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2)乙同学利用B装置制取CO2,如图是乙同学在化学实验中主要操作过程的示意图.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01/31/e7cef6d3.png)
根据上述实验操作过程,请找出乙同学操作错误的是(填序号)
Ⅱ
Ⅱ
、Ⅳ
Ⅳ
.(3)丙同学用B装置制得了与上述两个同学不同的气体,写出他实验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Zn+H2SO4=ZnSO4+H2↑
,点燃这种气体之前一定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验氢气的纯度
检验氢气的纯度
.分析: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
解答:解:(1)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故答案为:A;2KMnO4
K2MnO4+MnO2+O2↑;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2)乙同学操作错误的是:Ⅱ中瓶塞正放了,Ⅳ中验满燃着的木条应在瓶口;故答案为:Ⅱ;Ⅳ
(3)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故答案为:Zn+H2SO4=ZnSO4+H2↑;检验氢气的纯度
| ||
(2)乙同学操作错误的是:Ⅱ中瓶塞正放了,Ⅳ中验满燃着的木条应在瓶口;故答案为:Ⅱ;Ⅳ
(3)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故答案为:Zn+H2SO4=ZnSO4+H2↑;检验氢气的纯度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下列试剂分别进行实验,均恰好完全反应.所用试剂及质量见下表
已知a1+a2+a3=23.04g,b1+b2+b3=189.8g,现将甲、乙、丙三同学所得溶液全部倒入一个容器内,称得溶液为206.16g,试求此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试剂及质量 | 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 | ||
甲 | CaO(固)a1g | 10%盐酸b1g | C1 |
乙 | Ca(OH)2(固)a2g | 10%盐酸b2g | C2 |
丙 | CaCO3(固)a3g | 10%盐酸b3g | C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