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图象与对应选项关系错误的是( )
A.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食盐水中不断加水
B.向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
C.将等质量的镁粉、铁粉分别加入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 H2O2 溶液,分别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
【答案】D
【解析】
A、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食盐水中不断加水,溶质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7,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pH不断减小,当恰好完全反应时pH=7,当盐酸过量时,pH小于7,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等质量的镁粉、铁粉分别加入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产生氢气多,消耗的硫酸质量多,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质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盛有氢氧化钡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无明显变化,对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小组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
(提出猜想)
猜想1:HCl和BaCl2;猜想2:HCl、Ba(OH)2和BaCl2;猜想3:只有BaCl2;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上述猜想中,小强同学认为猜想2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下表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 预期实验现象 | 结论 |
a.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猜想3成立 |
b.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1成立 |
(分析与讨论)
(1)小王同学提出,上述实验过程中步骤a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和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与拓展)
(4)在分析化学反应前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_;
(5)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题目】研学旅行参观博物馆时,小明发现青铜器上有绿色的锈蚀,百度得知青铜器出土之前深埋地下,长时间与水、空气接触,生成了铜绿[Cu2(OH)2CO3]。
(提出问题)Cu 生锈产生的铜绿与什么物质有关呢?
(假设猜想)猜想 1:需要 H2O 和 O2;猜想 2:需要 H2O 和 CO2;猜想 3:需要 O2 和CO2;猜想 4需要 H2O、CO2 和 O2。
(讨论分析)小林认为猜想________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 小佳认为猜想_________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 两周后的现象 | 结论 | |
实验 1 | 铜片表面_______________ | 猜想 4 成立 | |
实验 2 | 铜片表面_______________ |
(得出结论)铜在____________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才生成铜绿,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拓展反思)铁在潮湿的空气易生铁、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会生锈、但黄金、白银却能长期保存而不易被氧化,可见,金属被腐蚀的难易程度与_____________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