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字母A~H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由氢、氯、氧、硫、钠、铜、钙、铁中的2﹣3种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一”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虚线圈中的两种物质类别相同。
A的浓溶液有吸水性,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D固体有强烈的腐蚀性,易潮解,无色酚酞溶液遇D的稀溶液变红;E的水溶液为浅绿色,F可与生石灰、水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A的稀溶液与G发生置换反应生成F与H。
(1)写出化学式:B_____,F_____。
(2)C转化为D的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3)写出A的稀溶液与G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F转化为E化学方程式_____。
(4)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上8种物质没有涉及到的物质类别是_____。
【答案】HCl CuSO4 复分解反应 CuO+H2SO4=CuSO4+H2O Fe+CuSO4=FeSO4+Cu 单质
【解析】
根据“A的浓溶液有吸水性,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所以A是硫酸,硫酸会转化成酸B,根据题中提供的元素,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所以B是盐酸,根据“D固体有强烈的腐蚀性,易潮解,无色酚酞溶液遇D的稀溶液变红”,所以D是氢氧化钠;C能转化为D,根据题中提供的元素,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所以C为氢氧化钙;根据“E的水溶液为浅绿色”,则E为亚铁离子的溶液;根据“F可与生石灰、水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则F为硫酸铜;根据“A的稀溶液与G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与H”,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和水,所以推测G是氧化铜,H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B为盐酸,化学式为:HCl,F为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
(2)C转化为D的反应可能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A是硫酸,G是氧化铜,则A的稀溶液与G发生反应,即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F转化为E,即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4)A、、B为酸,C、D为碱,E、F为盐,G、H为氧化物,以上8种物质没有涉及到的物质类别是单质。
【题目】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C.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 D.探究影响某些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A. AB. BC. CD. D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青铜古称“吉金”,多为金黄色,主要是铜、锡、铅的合金。因其铜锈呈青绿色, 故名青铜。运用现代仪器分析青铜器及其锈蚀成分可以帮助我们对青铜器文物进行研究和保护。
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能谱仪对我国西周晚期某墓地出土的青铜容器、兵器、乐器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其中锡含量的分布频次如图。
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镇国之宝”后母戊鼎西南足部位的锈蚀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Cu2Cl(OH)3 | Cu2O | Cu2CO3(OH)2 | SnO2 | 其他 | |
1 | 98% | 2% | 0 | 0 | 0 |
2 | 5% | 95% | 0 | 0 | 0 |
3 | 29% | 34% | 12% | 0 | 25% |
4 | 61% | 0 | 4% | 9% | 26% |
上述成分中,碱式氯化铜[Cu2Cl(OH)3]对青铜文物的危害极大,器物一旦沾染上这种物质,在环境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像患上瘟疫一样传染和蔓延,将会造成溃烂、穿孔,直至彻底瓦解。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青铜名称的由来是_________。
(2)由锡含量的分布频次图推断,某件青铜兵器的锡含量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 4% B 10% C 18% D 26%
(3)后母戊鼎西南足上的锈蚀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
(4)碱式氯化铜[Cu2Cl(OH)3]的生成与环境中的氧气、水和_________密切相关。
A 氯化物 B 二氧化碳 C 水 D 氮气
(5)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
A. 青铜器的锡含量可能与用途有关
B. 珍贵的青铜器应保存在绝氧、干燥的环境中
C. 保护青铜器时,无须关注环境中的氯化物
D. 后母戊鼎西南足的锈蚀样品中都含有Cu2Cl(OH)3和Cu2CO3(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