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用A、B、C、D、E、F分别代表六种纯净物,它们的部分反应和转化关系如下图(“—”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条件)。其中A、C、D是生活中常见的气体,A、D是氧化物,C是单质。E、B、F是固体单质,E为黑色,可用于冶金工业;B为紫红色;F为银白色,它是最常见的金属。问:
(1)写出A、C的化学式:A_______;C_______;
(2)写出F→B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与E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O;; O2; 银白色物质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CO2+C2CO;
【解析】
A、C、D是生活中常见的气体,A、D是氧化物,C是单质。结合图中转化关系可知,C是氧气,A是一氧化碳,D是二氧化碳,碳和氧气发生不完全燃烧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E、B、F是固体单质,E为黑色,可用于冶金工业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知E为碳,碳和氧化铜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和二氧化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铜是紫红色金属,B为铜;F为银白色,它是最常见的金属,F是铁,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1)化学式:A:CO;C:O2;
(2)F→B即铁和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银白色物质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碳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
【题目】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填序号)。
A.蜡烛 B.红磷 C.硫 D.木炭
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下图所示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 mL)
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 20 | 21 | 19 | 20 | 22 | 19 |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题目】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提出猜想)猜想一:气体成分含有_____,猜想二:气体成分含有_____。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得气体中加入: _____ | _____ | 有二氧化碳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大家经讨论后一直认为方案_____(选填“一”或“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原因是_____
c.经过A、B两组同学将收到的气体尽管都用比较准确的方案实验,但A的误差较大,小刚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