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各组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 )
选项 | 共性 | 差异性 |
A | 验证某可燃性气体中含有H2 |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液滴 |
B | 除去NaCl中的Na2SO4 | 加水溶解,再加过量BaCl2溶液后过滤、蒸发、结晶 |
C | 检验NaOH是否变质 | 取样加水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是否变红 |
D | 鉴别化肥KNO3和NH4Cl |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根据甲烷燃烧产物中也有水分析;
B.根据除杂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分析;
C.根据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析;
D.根据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分析解答。
解:A. 甲烷燃烧产物中也有水。故此说法不准确;
B.过量BaCl2溶液是新杂质,违背除杂原则,故说法错误;
C. NaOH溶液遇酚酞溶液变红,NaOH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遇酚酞溶液也变红。故无法检验NaOH是否变质。因此说法不准确;
D. KNO3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无明显变化。NH4Cl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氨味。故可以鉴别。
【题目】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7.6 | 2.0 | 0.2 | 0 |
反应后的质量(g) | 3.2 | X | 5.8 | 0.4 |
A. X=0.4 B. 丁一定是单质
C. 甲和乙是反应物 D. 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题目】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操作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 物质(杂质) | 操作方式 |
A | H2(水蒸气) | 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B | CO(O2) | 缓慢通过灼热铜网 |
C | NaCl溶液(Na2CO3) | 滴加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
D | CaCl2溶液(HCl) | 加入足量CaCO3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 |
A. A B. B C. C D. D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妥当的是( )
物质 | 鉴别方法 | |
A. | 硬水和软水 | 肥皂水 |
B. | 氧气和氮气 | 带火星的木条 |
C. |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把鼻孔凑到瓶口闻气味 |
D. | 甲烷和氢气 | 点燃后验证产物 |
A. A B. B C. C D. D
【题目】李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主要成分,并将它们整理成如下所示的表格,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 小苏打 | 食盐 | 石灰石 | 通厕剂 |
主要成分 | 碳酸氢钠 | 氯化钠 | 碳酸钙 | 氢氧化钠 |
(1)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碱性,则它与无色酚酞溶液混合后,会变成__________色,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盐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调味剂,溶于水后可形成_____________。(选填“溶液”或“悬浊液”)
(3)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其中Ca为+2价,O为-2价,则C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
(4)通厕剂不能长时间在外面敞口放置,因为它容易变质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知道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H2O2)分解的催化剂后,想再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Al2O3)是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提出问题】Al2O3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作出猜想】Al2O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实验一 | ___________________ | 有少量气泡 木条不复燃 |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很慢。 |
实验二 |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Al2O3,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 产生大量的气泡 木条复燃 | ___________________ |
【得出结论】Al2O3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Al2O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剂。
【反思提高】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Al2O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三:
实验三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Al2O3(少量)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________;④对比反应前后Al2O3的质量。
【交流讨论】如果Al2O3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Al2O3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深入反思】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四,实验四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