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变化I属于___变化(选填“物理”“化学”);该变化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___;
(2)①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变化Ⅱ是化学变化的方法是___(填一种);
②变化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该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填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答案】 物理 增大压强或降温或加压降温; 用红色湿润的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N2+3H22NH3 氢原子和氮原子
【解析】
(1)变化I是微粒的间隔变小了,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增大压强或降温或加压降温可以使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小;
(2)①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有新分子氨分子生成,故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变化Ⅱ是化学变化的方法是:用红色湿润的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说明有新物质氨气生成;
②变化Ⅱ是氢气和氮气在一定条件生成了氨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题目】下表是NaCl和Na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
溶解度/g | NaCl | 35.0 | 35.5 | 36.0 | 36.5 | 37.0 |
Na2CO3 | 6.0 | 10.0 | 18.0 | 36.5 | 50.0 |
A. 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30℃
B. 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C. 40℃时,5gNaCl中加10g水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26.3%的溶液
D. 40℃时,9g Na2C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10℃,析出固体的质量为7g
【题目】为了探究金属活动性,将锌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铜不反应而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老师告诉学生,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反应且产生气体。
(提出问题)铜与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其中气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作出了猜想。
猜想一:氢气;
猜想二:二氧化硫;
猜想三:氢气和二氧化硫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和碱性溶液反应
(2)H2+CuOCu+H2O
(实验探究)师生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部分仪器省略),请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实验步骤 | 主要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①加热装置A一段时间 | 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 | 有二氧化硫生成 |
②点燃装置D处酒精灯 | 装置D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 | 猜想_____正确 |
③停止加热,将铜丝上提,向装置A中玻璃管鼓入空气 | / | / |
④冷却,将A中液体用水稀释 | A中液体变为_____色 | 有硫酸铜生成 |
(表达交流)
(1)在步骤③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
(2)请完成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_____
(反思拓展)
(1)若将装置A中铜丝换成锌片,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装置D玻璃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
(2)下列各组药品能够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的是_____(填序号)。
①锌、铜、稀盐酸②锌、硫酸铜溶液③锌、铜、氯化镁溶液
【题目】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制备物质。
(1)某兴趣小组欲用200 g 4%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制备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若要将提供的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钠,请列出计算需二氧化碳质量(x)的比例式_____;
(2)在实验中,该小组同学发现,要定量控制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难以操作。请分析若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量不足时会导致产物中混有的杂质是_____;
(3)查阅资料:
Na2CO3+CO2+H2O===2NaHCO3;NaHCO3+NaOH===Na2CO3+H2O;
该小组同学将制备方案改进如下: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一 | 将200g 4%的NaOH溶液分为两等份 | / |
二 | ①_____ | 将其中一份溶液中的NaOH全部转化为NaHCO3 |
三 | 将步骤二所得溶液小心煮沸1~2分钟 | ②___ |
四 | ③___ | 将NaHCO3全部转化为Na2CO3 |
(4)假设每步转化都完全,该小组同学利用改进后的方案制取的碳酸钠质量m1=___g;经老师指导,该小组同学将步骤四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碳酸钠粉末的质量为m2g,发现m1=m2,由此证明他们的方案改进成功。
【题目】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
X | 稀盐酸 | 水 | 水 | 双氧水 | 水 |
Y | 铁粉 | 氢氧化钠 | 氯化钠 | 二氧化锰 | 硝酸铵 |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