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图,请你根据图和资料信息完成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热水的温度超过80℃。
(1)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着火点。
(2)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燃物 没达到(红磷)着火点 (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或空气) (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热量
【解析】
(1).燃烧的三个条件为: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2).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热水温度(80℃)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40℃);
(3).热水中的白磷其温度已达到着火点,此时如果遇到空气白磷会燃烧,所以需要用水隔绝空气;
铜片上的白磷是可燃物,也与空气相接触,所以白磷要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热水的另一个作用是升高温度使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题目】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课上各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定性实验)
(1)甲组同学为确定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步骤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
(分离提纯)
(2)乙组同学欲从反应后所得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提纯氢氧化钠固体,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选用的仪器名称 | 实验步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定量实验)
(3)小组同学继续对一瓶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利用化学沉淀法定量测量固体中氢氧化钠的含量,请你设计一套方案。你选择的反应原理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试将实验操作流程补充完整(试剂任选),操作流程按下列图示表述:
操作流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称量样品的质量为a克,所测物质的质量为b克,则该试样中Na2CO3纯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4)小组同学查阅了20℃时NaOH、Na2CO3在水中和乙醇中的溶解度
物质 | 20℃时的溶解度(g) | |
水 | 乙醇 | |
氢氧化钠 | 109 | 17.3 |
碳酸钠 | 21.8 | <0.01 |
经讨论,小组同学认为可以利用以上信息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明显现象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他们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25.0g珍珠粉样品,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重复操作(杂质不参加反应),记录数据如下:
操作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剩余固体质量(g) | 21.6 | 19.2 | 16.2 | 16.2 |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g。
(2)求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
【题目】进入冬季,雾霾天气频繁出现。雾是空气中水蒸气凝结的微小水滴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形成的;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燃煤、车用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粒、碳氢化合物以及建筑尘埃等大量混入空气形成的。同学们收集了少量空气净化器滤芯上的黑色物质,对其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A 碳氢化合物具有可燃性,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 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提出问题)黑色物质中是否含有炭粒和水?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探究,下图为探究过程中的部分装置。
(1)加热前先向 A 中通入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空气,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点燃酒精灯,充分反应 |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 黑色物质中含有炭粒和水 |
(2)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连接装置的正确顺序如图所示。若先连接 C 再连接 B,会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_____。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得出黑色固体中含有炭粒的依据是_____(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组内成员认为该结论不严谨,他的理由是_____。
(总结提升)雾霾成分复杂,还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请你对治理雾霾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