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4分)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2)t3时,若将50g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

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表示为 (“A”、“B”或“C”)点,若将甲溶液降温至t1,溶液的变化情况是

I.溶液变为饱和 .溶解度增加 .溶质减少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1)S=S〉S(2)B ;I

【解析】

试题分析:由t3时,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高低可知,(1)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S=S〉S丙,因为t3时溶解度为大于70g,t3时,若将50g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因为为不饱和溶液,故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表示为B点,若将甲溶液降温至t1,溶液的变化情况是I.溶液变为饱和、.溶质减少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11分)实验设计中常通过放大、转化等方式使化学反应现象显现出来,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问题提出】怎样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可从两个方面设计实验证明:一是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物的消失;二是设计实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探究】方案一:在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后再滴加盐酸,当观察到 时,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中和反应方程式为

方案二:在NaOH溶液滴加盐酸的过程中,用pH试纸不断测量溶液的酸碱度,当pH <7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测得其图象如下图。

(1)测定pH的操作方法为

(2) b点表示溶液中的溶质是

(3)强调“pH <7时”作为判断的理由是

方案三: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热,若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同学将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表1)

(1)表中x约为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1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但有同学认为单凭此现象不足以说明该反应放热,其理由是

(3)对上述过程采用微观模型加以认识,如图2:当滴加盐酸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拓展应用】下列几个方案中一定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