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间作”是农业上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图。实验探究了“净作(单一种植)玉米”、“净作甘薯”以及“玉米和甘薯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植物的光合效率,结果如表3。净作模式下植株距离均为30cm。
叶位 | 种植模式 | 玉米净光合速率/umol·m-2·s-1 | 甘薯净光合速率/umol·m-2·s-1 |
上部叶 | 净作 | 21.26 | 19.58 |
间作 | 23.29 | 18.10 | |
下部叶 | 净作 | 16.63 | 12.75 |
间作 | 20.24 | 9.05 |
【1】同一植株不同位置的叶片光合速率不同。下列关于玉米上部叶和下部叶的相关特征描述中,能够解释“上部叶光合速率>下部叶光合速率”的是__________。
A.下部叶片老化程度高,叶绿素含量较低
B.上部叶气孔导度(反应气体进出气孔的效率)高
C.下部叶叶片面积相对较大,颜色更深
D.上部叶相比下部叶接受的光照更多
【2】该“间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否有利于提高玉米和甘薯的产量?请根据图和表信息,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加以说明:__________。
玉米是一种热带植物,这使它对寒冷天气极其敏感。Rubisco酶是植物将大气CO2转化为糖的必要条件,而在寒冷的天气里,其在玉米叶片中的含量急剧下降。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高Rubisco酶含量的改良玉米,图为改良玉米和普通玉米在低温下CO2固定效率的比较。
【3】Rubisco酶发挥作用的场所在__________。(具体填写细胞器中的结构)
【4】据图分析,改良玉米相比普通玉米的优势体现在__________。
A.高光强、低温环境B.高CO2浓度,高光强环境
C.低光强、低温环境D.高CO2浓度,低温环境
【题目】链霉菌是一类高等放线菌,以能够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而著称。聚酮类药物是链霉菌产生的一类重要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实验将某种链霉菌与金黄葡萄球菌(细菌)共培养,探究某一类营养成分对该链霉菌产生四环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组号 | 探究的营养成分(40g) | 抑菌圈直径(mm) |
1 | KNO3 4.0g;黄豆粉36.0g | 12.10 |
2 | NH4NO3 4.0g;黄豆粉36.0g | 20.40 |
3 | KNO3 4.0g;蛋白胨36.0g | 11.40 |
4 | NH4NO3 4.0g;蛋白胨36.0g | 18.40 |
【1】链霉菌属于原核生物,该类生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
【2】根据表2判断,最有利于实验室培养链霉菌产生抗生素的是组号___________。
【3】下列对该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___________。
A.该实验探究的营养成分是碳源
B.链霉菌对KNO3的利用效率高于NH4NO3
C.该实验探究的营养成分是氮源
D.链霉菌对蛋白胨的利用效率低于黄豆粉
图中实线箭头所示为自然条件下链霉菌细胞内的部分代谢的途径,虚线箭头所示为改造链霉菌以提高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原理。
【4】图中物质A的名称是__________。
【5】自然状态下,链霉菌在生长旺盛阶段,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较少;而当菌体停止生长时,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才开始增加。据图7实线箭头所示途径,结合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可推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6】由图可知,若要通过控制代谢途径提高聚酮类药物的合成,应____________。
A.减少葡萄糖的供给B.增加内源甘油三脂的合成
C.促进内源甘油三脂的降解D.促进三羧酸循环
【题目】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中的豚草及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种名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豚草 | 0.3 | 0.6 | 1.1 | 1.5 | 2.3 |
狗尾草 | 10.0 | 9.2 | 8 | 6.8 | 5.5 |
曼陀罗 | 3.0 | 2.1 | 1.1 | 0.3 | 0.1 |
龙葵 | 3.0 | 2.0 | 0.4 | 0 | 0 |
灰绿藜 | 3.2 | 2.8 | 1.7 | 1.3 | 0.6 |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跳蝻的密度一般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
(2)取样的关键除应注意随机取样外,还应考虑_______________。
(3)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_。
(4)请在下图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