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研究团队拟从餐厨垃圾中分离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并制成菌制剂,用于餐厨垃圾高效无害化处理。设计实验如下:
步骤一:取一定量的餐厨垃圾样品,筛除大块杂质后,装入无菌袋中密封,备用。
步骤二:配制用于培养菌种的培养基,配方如下:
成分 | 蛋白胨 | 牛肉膏 | 氯化钠 | 琼脂 |
含量(g/L) | 10 | 15 | 10 | 5 |
【1】根据配方可知,该培养基属于
A.固体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
C.通用培养基D.选择培养基
步骤三:制备样品稀释液,并将不同浓度的样品稀释液涂布于平板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48h后观察结果。
【2】在涂布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有
A.无菌圆纸片B.无菌玻璃刮铲C.酒精灯D.接种环E.无菌滴管
【3】培养后,培养基上长出了35个菌落,通过观察菌落的____________,可初步判断是20种不同的菌种。为进一步确定菌种类型,还需从分子水平进行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
步骤四:对20种菌种进行分离纯化。为了比较这些菌种对餐厨垃圾的降解效果,分别配制含有餐厨垃圾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的培养基,分别用于测定各菌种对其主要成分的降解效果,并进行测定。图表示其中4种菌种(X1-X4)在淀粉培养基上的培养结果,表3为这四种菌的测定结果。
四种菌种对餐厨垃圾各成分的降解系数
菌种 编号 | 淀粉 (D/D0) | 蛋白质 (D/D0) | 脂肪 (D/D0) | 纤维素 (D/D0) |
X1 | 2.26±0.20 | 2.26±0.08 | 1.06±0.05 | 1.17±0.05 |
X2 | 1.90±0.08 | 1.90±0.08 | 1.10±0.09 | 1.05±0.11 |
X3 | 1.78±0.05 | 1.78±0.19 | 1.20±0.11 | 3.13±0.26 |
X4 | 2.09±0.07 | 2.09±0.08 | 2.10±0.02 | 2.39±0.14 |
备注:降解系数(D/D0)越大,降解效果越明显。
【4】写出图所示的测定菌种对淀粉降解效果的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
【5】根据表中数据判断,降解餐厨垃圾能力最强的菌种是______________。
【题目】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1)某品种玉米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若基因S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_________。
(2)玉米的易倒伏(H)对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I-III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方法I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三种方法中难以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法Ⅱ中HhRr自交获得,假设只保留F2中抗倒伏抗病植株的雄蕊(其他雄蕊全部去除),所有植株雌蕊全部保留且都能成功受粉和发育,则所得F3中能稳定遗传的抗倒伏抗病植株占_______________.
(3)在栽培玉米(2N)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利用2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亲本 | 实验结果 |
2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 子代中单体占25%,正常二倍体占75% |
2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 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 |
产生该单体的原因可能是亲本______过程异常,从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出_____________.
【题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图是人体不同细胞的形成示意图,其中①~表示细胞,Ⅰ~Ⅳ表示过程。
【1】据图可知,人体内各种细胞虽然功能不同,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来源,即 ________。图中过程Ⅱ表示_______,过程Ⅳ表示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图中不再分裂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图中细胞①-⑧的主要差异为________
A.形态结构
B.DNA的碱基序列
C.mRNA的种类
D.细胞器的种类及数目
E.蛋白质的种类
F.磷脂分子的结构
【3】下列选项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不同形态特征,其中与遗传物质精确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相关的是
A.B.C.D.
【4】表为细胞衰老发生的变化,根据已有知识推测衰老细胞相应的功能变化,填在表中A和B处。
衰老的细胞 | 细胞生化指标变化 | 功能变化 |
水分减少 细胞皱缩 | 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 |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载体蛋白结构改变 | A_______________ | |
线粒体结构形变 线粒体数量减少 | B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