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一月O℃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
B.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小 |
C.珠穆朗玛峰的雪线将往下移 |
D.冬小麦种植区域将南移 |
①控制发达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
②将西部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东部去发展
③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④调整能源结构,加快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读图5,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云贵高原 | B.黄土高原 | C.青藏高原 | D.内蒙古高原 |
A.风力侵蚀 | B.流水侵蚀 |
C.风力沉积 | D.海浪侵蚀 |
读图4,完成问题。
【小题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A.B环节 | B.C环节 |
C.E环节 | D.F环节 |
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
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
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 B.a地背斜成山 |
C.b地向斜成谷 | D.a、b之间有断层 |
A.在b处可以找到石油 | B.采石场宜建于a处 |
C.隧道选址的理想场所是a处 | D.在b处容易找到地下水 |
读图2,完成问题。
【小题1】如果图中所示区域为冬季,则控制该区的气压带、风带主要为
A.赤道低气压带 | B.东北信风带 |
C.副热带高气压带 | D.盛行西风带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西北风 | B.西南风 |
C.东北风 | D.东南风 |
图1为天气系统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于
A.北半球,高气压 | B.北半球,低气压 |
C.南半球,高气压 | D.南半球,低气压 |
A.梅雨 | B.伏早 | C.台风 | D.锋面雨 |
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点46分(东九区区时)在日本仙台市东部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强震。截止4月4日,由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2259人死亡、15315人失踪。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当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东八区)是
A.3月11日13点46分 | B.3月11日15点46分 |
C.3月10日14点46分 | D.3月l2日14点46分 |
A.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 B.赤道上 |
C.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 D.北回归线以北 |
图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两地景观示意图。读图,请回答问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最恰当的是
A.甲地区年降水量多在200mm以下,而乙地区年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 |
B.若纬度相同,则甲地区可能位于乙地区东侧 |
C.若纬度相同,则甲地区海拔高度一定大于乙地区 |
D.若纬度相同,则甲地区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区大 |
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
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长 |
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
A.地表反射率下降 |
B.土壤有机质增加 |
C.土壤盐碱度升高 |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
读下面某地区城镇与公路建设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a城市是该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县城,它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这些古老的建筑是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传统建筑方式,也是古代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化、艺术乃至风土民情的一种折射和凝结。
连接城镇a、b、c与沿海大城市d的公路建成以后,a、b、c都有一定的发展,其中b城发展最快,a城发展最慢。
【小题1】a城至今能够保留大量的古建筑群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微弱 |
B.运用中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先进材料,经久耐用 |
C.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 |
D.巨额旅游业收入投入其保护维修 |
A.远离河流,避免洪水灾害影响 |
B.排除了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影响 |
C.为了减缓公路坡度 |
D.尽量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
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为世界重要的金属矿产地(铜、铁、铝土、锰等),炼铝工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常在铝土产地(乌拉尔山区)将铝土提炼成氧化铝后,将氧化铝运至贝加尔湖区,在此炼好铝锭后,再运销至莫斯科工业区,制成铝制品。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在乌拉尔山区将铝土提炼成氧化铝是因为
A.当地劳动力丰富 |
B.原料重,产品轻,运输量大 |
C.当地能源丰富 |
D.在提炼时污染物排放量大 |
A.贝加尔湖区附近能源丰富 |
B.贝加尔湖区附近劳动力丰富 |
C.贝加尔湖区附近工业技术力量强 |
D.在提炼时污水可排放到湖中净化 |
A.当地劳动力丰富 |
B.当地技术力量强 |
C.当地能源丰富 |
D.当地消费市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