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西的人口分布图,回答问题:
【小题1】巴西热带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稀少,开发较晚 |
B.高温多雨,森林恢复更新速度快 |
C.当地早期的环保政策 |
D.当地土著居民合理的农业生产 |
A.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 |
B.人口剧增和贫困 |
C.森林大火 |
D.商业性木材采伐 |
该图为“某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的位置是(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A.防风固沙 | B.调节气候 |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D.美化环境 |
2004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有( )
①大力在海外投资石油开发和经营 ②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⑤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
A.②③④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⑤ |
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回答问题
【小题1】上图是“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
A.工艺流程复杂 | B.环境污染严重 | C.水资源短缺 | D.消费市场狭小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轻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读图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问题。
【小题1】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
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
D.人口增长过快 |
A.风沙危害严重 | B.水土流失加剧 |
C.物种减少 | D.土壤盐碱化加剧 |
A.退耕还林 | B.退耕还牧 |
C.退耕还湖 | D.修建水库 |
该图左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土地利用现状,右图为未来土地利用趋势,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从图中信息分析,远期预测该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发生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改变了灌溉条件,变旱地为水田 |
B.发展农业科技,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
C.大气环流改变,降水明显增加 |
D.平均气温有所提高,热量增加 |
A.引起地貌变化的内力作用增强,外力作用减弱 |
B.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
C.地表径流可能变化,河流结冰期缩短或消失 |
D.生态一定得到改善,将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持续发展 |
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 )
A.发电 | B.防洪 | C.养殖 | D.梯级开发 |
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 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
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④可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06988万吨标准煤、150297万吨标准煤。读该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示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为( )
A.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增加最多 |
B.天然气生产量的比重变幅最大 |
C.1995年,煤炭生产量所占比重低于消费量所占比重 |
D.1990年,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所占比重相近 |
A.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状况已经改变 |
B.天然气消费呈下降趋势 |
C.因消费量少于生产量,原油可以大量出口 |
D.水电生产呈增加的趋势 |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叙述属于GIS系统的是( )
A.需要航天传感器 |
B.其运载工具有飞机、卫星、火箭等 |
C.运用计算机建立空间模型和数据模型 |
D.确定某地精确的经、纬度 |
A 城市交通道路网的布局 B 预测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C 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D 估算城市工农业生产总值
【小题3】对1995年与2004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最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城市交通流量的变化 | B.城市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化 |
C.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 D.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 |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历程说明 ( )
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本不变
②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不可能促进区域发展
③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④区域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的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