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最主要的“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小题。
【小题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市民普遍为修车难、理发难、买菜难、婴幼儿和老人照料难等一系列难题而发愁。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在城市从事和经营饮食、服装、修理、房屋装修、蔬菜和水果的贩运及家政服务,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矛盾。据此回答小题。
【小题1】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可能带来的后果是( )
①缓解了城市的人地矛盾
②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③延缓了城内人口的老龄化速度
④降低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A.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
B.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对迁入地恰恰相反 |
C.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能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
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 |
据报道,目前广东省总人口达到1.1亿,其中户籍人口7 900万,长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3 100多万,这还不包括1 100万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据此回答小题。
【小题1】导致人口向广东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原因 | B.政治原因 |
C.经济原因 | D.文化原因 |
A.m=n | B.m>n |
C.m<n | D.无法判断 |
2011年6月中国移居俄罗斯人数约42万,大大促进了俄罗斯商业和农业发展,中国移民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 B.更多的休闲时间 |
C.更优的自然环境 | D.更高的收入 |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小题。
迁出国 | 数量(万人/年) | 迁入国 | 数量(万人/年) |
中国 | 30.3 | 美国 | 110.0 |
墨西哥 | 26.7 | 德国 | 21.1 |
印度 | 22.2 | 加拿大 | 17.3 |
印度尼西亚 | 18.0 | 英国 | 13.6[ |
菲律宾 | 14.4 | 澳大利亚 | 8.3 |
【小题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
B.更多的休闲时间 |
C.更高的收入 |
D.更优的自然环境 |
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就属于人口迁移 |
B.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其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
C.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为期3个月)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
D.小明从德州到北京上大学,不属于人口迁移 |
读“我国西南部分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问题。
【小题1】造成①地和②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差异 | B.海陆分布 |
C.地势高低 | D.大气环流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 B.温带季风气候 |
C.热带季风气候 | D.高山高寒气候 |
A.远看是山,近看是原,风蚀风积地貌显著 |
B.千沟万壑 |
C.地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
D.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
读下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三条山脉( )
A.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分界线 |
B.两侧的土壤类型明显不同 |
C.是我国地势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
D.走向与雪峰山基本一致 |
A.①②山脉两侧农业地域类型明显不同 |
B.②③山脉两侧主要粮食作物不同 |
C.①②山脉是我国主要的林区 |
D.①③山脉两侧的河谷地带是当地主要农业区 |
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该山地是我国著名的( )
C.南岭 D.大别山
【小题2】影响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 B.热量 |
C.坡度 | D.土壤 |
图表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对图中省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省以山脉为界 |
B.丙、丁两省以河流为界 |
C.甲、乙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
D.丙、丁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二阶梯 |
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 B.地表崎岖、谷深坡陡 |
C.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 D.平原为主,丘陵间杂 |
①大力改良红壤 ②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③应用大型农业机械 ④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