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 B.②——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
C.③——城市人口比重 | D.④——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未超过第一产业 |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
海蓬子是生长在海滩、盐碱滩涂沙地,有梗无叶的绿色植物,生长期约220天,其中有50~60天可以保持青嫩鲜绿芽茎。读下图,完成题。
【小题1】图示M、N分别代表
A.烹饪、油脂 | B.粉碎、油饼粕 |
C.制衣厂、油脂 | D.纸板厂、油饼粕 |
A.8~9月 | B.6~7月 | C.4~5月 | D.1~2月 |
下列两图分别是我国某地1976与2008年同一比例尺土地资源利用图。完成题。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下列最可信的是
A.农业地域类型是典型的混合农业 |
B.人口数量明显增加 |
C.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主导因素是交通的发展 |
D.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
①荒山主要转变为林地 ②水稻田面积变化最小
③麦田主要转变为苹果林 ④牛场选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A.① ③ | B.① ④ | C.② ④ | D.② ③ |
阅读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回答题
| 降水量(mm) | 径流总 量(mm) | 地表径 流(mm) | 地下径 流(mm) | 蒸发量(mm) |
城市中心区 | 675.0 | 405 | 337 | 68 | 270 |
郊外平原区 | 644.5 | 267 | 96 | 171 | 377 |
A.地下水位的上升---径流总量增多 |
B.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 |
C.蒸发量减少---气温较郊外低 |
D.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增大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④⑤ |
下表示意我国某区域1996—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单位:公顷)。读表回答题
| 耕地 | 园林 | 林地 | 牧草地 | 水域 |
1996年 | 1268798.5 | 27951.8 | 266176.3 | 2467943.4 | 63801.4 |
2000年 | 1293944.6 | 71783.84 | 442971.3 | 2237528.4 | 66413.4 |
2010年 | 1353171.6 | 141685.8 | 691081.3 | 1870195.4 | 73019.4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
C.草地退化严重 | D.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
A.气候持续干旱 | B.畜牧业发展迅速 |
C.林果业迅速发展 | D.种植业发展迅速 |
A.西北地区 | B.东北地区 | C.青藏地区 | D.华北地区 |
下图为我国1962—2012年部分省区高温日数分布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当浙江省处于一年中持续阴雨天气时( )
A.山东省气温高蒸发旺盛 | B.福建省多受锋面雨影响 |
C.安徽省平均气温高于江西省 | D.江苏省南部多气旋雨 |
①其中有4处位于山地,海拔较高 ②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时间较短
③其中有4处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明显 ④地势较低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下图示意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阴影部分为终年积雪,甲、丁两地气温相同。读图回答题。
【小题1】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 B.甲丙乙 | C.丙乙甲 | D.丙甲乙 |
A.阳坡和迎风坡 | B.阴坡和背风坡 | C.阳坡和背风坡 | D.阴坡和迎风坡 |
A.降水丰富 | B.热量充足 |
C.蒸发量小,水分条件好 | D.流水堆积,土层条件好 |
下图中五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大陆西海岸年降水量分布状况。读图回答题。
【小题1】表示非洲大陆西岸降水状况的是( )
A.①曲线 | B.②曲线 | C.③曲线 | D.④曲线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C.温带落叶阔叶林 | D.温带草原 |
在地球地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做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据此回答题。
【小题1】若某地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大的风向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东方 | B.南方 | C.西方 | D.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