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读下表回答问题。
年份 | 1949年 | 1954年 | 1958年 | 1971年 | 1977年 | 1984年 | 1995年 | 1997年 |
湖泊面积 (km2) | 4350 | 3915 | 3841 | 2820 | 2740 | 2691 | 2625 | 2145 |
容积 (亿km3) | 293 | 268 | 228 | 188 | 178 | 174 | 167 | 150 |
引起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泥沙淤积 ②气候变暖 ③南水北调 ④围湖造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读下表回答问题。
年份 | 1949年 | 1954年 | 1958年 | 1971年 | 1977年 | 1984年 | 1995年 | 1997年 |
湖泊面积 (km2) | 4350 | 3915 | 3841 | 2820 | 2740 | 2691 | 2625 | 2145 |
容积 (亿km3) | 293 | 268 | 228 | 188 | 178 | 174 | 167 | 150 |
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带来的后果主要是 ( )
A.水体富营养化 B.湖区气温日变化减小
C.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D.湖区水循环速度减慢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读下表回答问题。
年份 | 1949年 | 1954年 | 1958年 | 1971年 | 1977年 | 1984年 | 1995年 | 1997年 |
湖泊面积 (km2) | 4350 | 3915 | 3841 | 2820 | 2740 | 2691 | 2625 | 2145 |
容积 (亿km3) | 293 | 268 | 228 | 188 | 178 | 174 | 167 | 150 |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为准确及时地监控并分析洞庭湖区的淹没范围,采取的现代化技术是 ( )
①地理信息系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遥感技术 ④雷达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07年9月22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将在海南省东北部文昌市建设新的航天发射场,这是我国继西昌、酒泉、和太原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 | 最高气温可达42℃,最低为-34℃,年均气温3.9℃~9.3℃。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集中在6~10月份,无霜期127~158天。 |
② | 年均气温17℃,昼夜温差在10℃以上,海拔1500米至2317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降水量1013毫米,无霜期273天。 |
③ | 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回暖迅速;夏季雨量集中,日温差较大;秋季天高气爽,气温稳定少变。年均气温9.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年均降水量461毫米,集中在夏季。 |
④ | 年均气温为24℃。常年最高气温为36.9℃,一月平均气温17.5℃;雨量充足,常年降雨量1799.4㎜,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9%。 |
表中①②③④四地为我国已有和在建的四个航天发射场的资料,其所在省份依次为( )
A.晋、甘、琼、川 B.甘、川、晋、琼
C.内蒙古、琼、晋、川 D.甘、琼、内蒙古、川
2007年9月22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将在海南省东北部文昌市建设新的航天发射场,这是我国继西昌、酒泉、和太原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 | 最高气温可达42℃,最低为-34℃,年均气温3.9℃~9.3℃。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集中在6~10月份,无霜期127~158天。 |
② | 年均气温17℃,昼夜温差在10℃以上,海拔1500米至2317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降水量1013毫米,无霜期273天。 |
③ | 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回暖迅速;夏季雨量集中,日温差较大;秋季天高气爽,气温稳定少变。年均气温9.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年均降水量461毫米,集中在夏季。 |
④ | 年均气温为24℃。常年最高气温为36.9℃,一月平均气温17.5℃;雨量充足,常年降雨量1799.4㎜,雨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9%。 |
与其他三大发射场比较,文昌的主要优势是 ( )
①天气晴朗,便于对飞行器进行观测 ②人烟稀少,地势平坦开阔
③纬度低,易于发射 ④海拔高
⑤比邻大海,不仅具有良好的海上运输条件,而且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好
⑥节省燃料和成本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采用小流域为单位的整体模型试验,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规划的合理性。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
植被覆盖率(%) | 降水量 (mm/30min) | 径流产生量 (㎜/30min) | 入渗量 (㎜/30min) | 产沙总 量(g) | 减流效益(%) | 减沙效益(%) |
100 | 60 | 9.77 | 50.23 | 0.85 | 80.78 | 99.3 |
85 | 60 | 20.46 | 39.54 | 1.52 | 59.75 | 98.77 |
70 | 60 | 27.31 | 32.69 | 4.34 | 46.27 | 96.48 |
60 | 60 | 38.24 | 21.76 | 24.11 | 24.77 | 80.41 |
40 | 60 | 41.91 | 18.09 | 57.29 | 17.53 | 53.45 |
20 | 60 | 42.44 | 17.56 | 88.75 | 16.51 | 27.89 |
0 | 60 | 50.83 | 9.17 | 123.07 | 0 | 0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
B.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
C.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D.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