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电脑、“智能”加点的核心部件,它是用高纯度硅制成的.下面是生产单质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SiO2+2CSi+2CO↑,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欢欢同学对金属铁的相关知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1)实地调查铁制品锈蚀情况如下:
由调查结果可知: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______和______等发生反应的过程.
(2)她提出了保护金属资源的下列建议,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防止铁制品锈蚀 B.回收利用废旧铁制品 C.任意开采铁矿石
(3)通过进一步探究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可以比较铁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类型属于______反应.
(1)实地调查铁制品锈蚀情况如下:
调查内容 | 掉漆的自行车 | 露天堆放的钢筋 | 洗净并擦干的菜刀 | 镀铬的铁质水龙头 |
铁制品锈蚀情况 | 长时间风吹雨淋掉漆的地方出现锈迹 | 时间长了钢筋表面出现锈层 | 菜刀放置较长时间也不生锈 | 龙头较长时间不生锈 |
(2)她提出了保护金属资源的下列建议,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防止铁制品锈蚀 B.回收利用废旧铁制品 C.任意开采铁矿石
(3)通过进一步探究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可以比较铁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类型属于______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______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______.
(5)请仔细观察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0 66189 66197 66203 66207 66213 66215 66219 66225 66227 66233 66239 66243 66245 66249 66255 66257 66263 66267 66269 66273 66275 66279 66281 66283 66284 66285 66287 66288 66289 66291 66293 66297 66299 66303 66305 66309 66315 66317 66323 66327 66329 66333 66339 66345 66347 66353 66357 66359 66365 66369 66375 66383 211419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______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 使用现象 | 对比结论 |
I.一片用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的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①__________________ |
II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②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③__________________ |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______.
(5)请仔细观察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