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铝制品却不宜长时间盛放腌制食品。资料显示:“铝制品表面虽然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氯化钠也会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加速铝制品的腐蚀。”
【提出问题】氯化钠溶液中的哪一种离子对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产生了破坏作用?
【实验方案】请填写下面表格中的空格。
序号 | 实验1 | 实验2 | 实验3 |
方 案 | |||
现 象 | A中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B中铝片无明显现象。 | | 与A中的现象相同 |
结 论 | 溶液中对氧化膜产生了破坏作用的离子可能是 。 | 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片会与CuSO4溶液反应。该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 | 验证了实验1的结论。 |
(6分)某化工厂的废液中,可能含有H2SO4、K2CO3、Na2SO4、KCl、FeCl3、HNO3六种物质中的两种。进行有关试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表。试根据各步实验及其现象进行分步推断,再推断所取的废液的可能组合。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推断(或结论) |
(1) | 取废液放入试管观察 | | 废液中肯定不含FeCl3 |
(2) | 用广泛pH试纸测定废液的pH | 测定结果:pH=3 | |
(3) | 向废液中滴入足量 溶液 | 有白色沉淀出现 | 有硫酸或硫酸钠 |
(4) | 向上述过滤所得的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 | 无明显反应现象 | |
废液成分的可能组合(写出溶质的化学式)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H2SO4、HNO3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分))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
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 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② ③ | 的猜想正确 小云的猜想正确 的猜想正确 |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2012?怀化)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常温通常指20℃;“浓度”指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序号 |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 温度/℃ | 二氧化锰用量/g | 氧气体积/ml | 反应所需时间/s |
① | 5 | 12 | 20 | 0.2 | 125 | 11 |
② | 30 | 12 | 20 | 0.2 | 125 | 2 |
③ | 30 | 12 | 40 | / | 125 | 148 |
④ | 30 | 12 | 90 | / | 125 | 82 |
(3)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最合适的条件是 .
(4)某实验室需配置450克5%的过氧化氢溶液,其操作为:往一定量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 克水,然后用 (填仪器名称)搅拌均匀.
蕲春实验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选择如下相应的装置对某有机物燃烧产物进行探究,并对该有机物成分进行测定:
A B C D E
[提出假设]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该有机物燃烧产物可能为①CO2、H2O;②H2O、CO;③CO2、H2O、CO。
[设计实验]
(1)余成林同学选择D、E分别验证假设①,如观察到E中 现象,则证明有H2O,如观察到D中 现象,则证明有CO2;
(2)翁京京同学选择装置A、C、D、E按照E D C A 的连接顺序一次性来验证假设②,实验时发现E中无水CuSO4变蓝,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黑色CuO变成光亮红色,则假设②是否成立 ,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 。
(3)汪俊同学同样按照E D C A D的连接顺序来验证假设③,如该假设成立,则丙同学应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那么该实验装置还有何不足: _______________ 。
(4)现假设该有机物燃烧产物为CO2、H2O,有甲、乙两组同学选择B、C装置分别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得出两组数据(连接顺序与数据如下表)
| 有机物 的质量 | 装置的连接顺序 | 装置的质量 实验前 实验后 |
甲组 | 1.6克 | C接B | B 200克 B 202.3克 C 200克 C 201.7克 |
乙组 | 1.6克 | B接C | B 200克 B 201.8克 C 200克 C 202.2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