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1)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甲中 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4)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A.(1)(4) | B.(2)(3) |
C.(1)(2) | D.(3)(4) |
以下事实,不能用分子性质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A.不锈钢比普通钢材耐腐蚀 |
B.水在自然界天然循环 |
C.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 |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
B.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
D.原子如果得到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 |
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六月槐花飘香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B.汽油挥发 ──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
C.食物腐烂 ── 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别的物质的分子 |
D.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又鼓起来 ── 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
I-131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放射性碘原子,常用于核反应堆的燃料棒。I-131的核外电子数为( )
A.53 | B.78 | C.127 | D.131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B.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49%,需加水50g |
C.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
D.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
如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浓氨水后,大烧杯甲中会有白烟产生 |
B.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氨水和酚酞试液后,丙中酚酞试液会变红 |
C.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后,乙中产生白色沉淀 |
D.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水和浓硫酸后,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