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表: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地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思考研究而得到的。下表是原子结构模型的几种学说
时间 | 模型类型 | 科学家 | 内 容 |
1803年 | 道尔顿模型 | 道尔顿(英国) | 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
1897年 | 汤姆生模型 | 汤姆生(英国) | 发现电子,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 |
1911年 | 卢瑟福模型 | 卢瑟福(英国) | 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 |
1913年 | 分层模型 | 玻尔(丹麦) | 电子在固定轨道上分层运动(绕着原子核) |
现代 | 电子云模型 | 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次数多,有的区域次数少 |
① ② ③ ④
上面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中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式是 (填序号),这种原子模型是一种 结构。
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原子种类 | 质子数 | 中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 |
氢 | 1 | 0 | 1 | 1 |
碳 | 6 | 6 | 6 | 12 |
氧 | 8 | 8 | 8 | 16 |
钠 | 11 | 12 | 11 | 23 |
铁 | 26 | 30 | 26 | 56 |
从上表可归纳出以下结论 (另写出两条即可,每多一条加一分)
①有的原子没有中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
如图所示,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烧杯A | 烧杯B | |
现象 | ||
解释 | (此处不必填写) |
②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微粒的性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产生的现象是 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________。
(2)“图2的实验装置,快速出现实验现象”说明固体氢氧化钠遇到浓氨水时可能会________ (填“放热”或“吸热”)。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盐酸后,小试管中发生的反应的表达式为 ________ ,发现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都变红,请你分析两条试纸变红的情况是 ________ 。
A.下面先变红,上面后变红 | B.上面和下面一起变红 |
C.上面先变红,下面后变红 | D.以上均有可能 |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可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________ 、 ________ 。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验证①的操作是________、验证②的操作 ________。